大学生云报7月11日讯(通讯员 王嘉雯 徐竟超)近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铁脉薪传”实践团队分别对话杨立刚、李知发、何家坤三位与铁道兵历史紧密相连的亲历者,从不同维度还原"铁道兵精神"的时代内涵,揭开新中国交通建设史上的热血篇章。
一、杨立刚:诠释精神内核与时代传承
7月6日,在武当山镇访谈中,杨立刚老师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概括铁道兵精神本质。他指出,这一精神内核与人民军队传统一脉相承,即便在物资匮乏年代,战士们仍以血肉之躯劈开山峦、架起桥梁,让铁路如钢铁巨龙般贯穿国土。
面对当代青年,他寄语:"在优渥条件下更应锤炼本领,以严格自律履行社会责任与家庭使命,让精神火炬代代相传。"
图为团队成员与杨立刚老师交流铁道兵相关话题。王嘉雯供图
二、李知发:战火与建设中的生死考验
7月7日的访谈中,曾参与援越抗美战争的李知发展示了铁道兵精神的铁血注脚。1968年入伍时,他与战友写下一式三份遗书,在云南边境用餐时更怀着"能否回国再吃饭"的沉重心情。其回忆中,1967年保安部队遭敌机轰炸致25人牺牲的细节,让战火岁月的牺牲精神跃然眼前。
在湘渝铁路建设中,他亲历的工伤不下火线、隧道塌方前紧急撤离40余人等事件,成为"重伤不叫苦,轻伤不下火线"的生动注脚。这条全长915.8公里的铁路,凝聚着81万军民十年奋战的心血,每两公里便烙印着3名战士的生命代价。
图为团队成员和李知发老先生的合影。郭星娴供图
三、何家坤,何正福:"铁二代"的历史叙事与文化传承
同为7月7日的访谈中,"铁二代"何家坤和何正福老先生以家族记忆串联铁道兵筑路史。何家坤老先生披露,其父参与的贵昆线是铁道兵建设的重要节点,而真正由部队全权主导的首条铁路为礼赞铁路。从抗美援朝归来投身国内建设,到解放战争时期修复被炸毁铁路,铁道兵的足迹始终与国家命脉相连。
作为中华诗词协会会员,何家坤创作《铁道兵颂》并整理姚处长等亲历者的微观叙事,以"每两公里3人牺牲"的悲壮数据,揭示险峻路段战士们以血肉之躯开路的历史真相。他正以创作、宣讲等方式,让这份热血精神在新时代持续回响。
图为团队队长徐竟超与何正福握手道别。王恒依供图
三位受访者的讲述,勾勒出铁道兵以血肉铸就钢铁动脉的壮阔图景。从开山凿隧的夯机轰鸣,到钢轨延伸的豪迈长歌,"两不怕"精神始终是贯穿其中的精神脊梁。在新中国交通建设史上,这支队伍用热血书写的不仅是铁路里程,更是一个民族在艰难岁月中挺起的精神脊梁,其回响仍在激励当代人在各领域攻坚克难、勇担使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徐竟超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