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朝夕:左手“听陶”烟火,右手“问石”清欢,自在平衡的艺术人

发布时间:2025-07-11 22:2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袁翊迈 张炯 金巍尔   阅读 2.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人物故事

大学生云报7月11日讯(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路远同舟”社会实践队)

人物介绍:

丁朝夕,国家一级雕刻师、中级工艺美术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多家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及股东、“听陶”与“问石”店铺主理人。

丁朝夕早年以捕鱼为生,并于2008年开始从事石雕艺术创作,在保留石材天然纹理的基础上,融合普陀海岛元素与传统文化进行雕刻,形成独具特色的“自在”艺术风格,代表作包括《悟》《渔村》等。2015年前后,为顺应舟山渔业资源变化与乡村振兴浪潮,他全身心投入文化创作领域。2022年,他租下黄杨尖村的闲置农房,创立以“自在朝夕”为品牌的“听陶”与“问石”艺术馆,将渔家生活的感悟深度融入创作。同年,其石雕艺术成就获得官方认可,作品入选普陀区非遗项目“普陀石雕”的代表性作品,并参与了路下徐文化空间的设计与运营。

在舟山黄杨尖村,林立的咖啡馆中,两家风格迥异却又和谐共生的店面静静伫立——“听陶”与“问石”。左手边,“听陶”里人声鼎沸,孩子们的笑声、陶泥的拍打声交织,是热腾腾的生活烟火;右手边,“问石”内静谧安然,一件件凝结着时光与心血的石雕作品整齐陈列,是沉甸甸的艺术梦想。一街之隔,两个世界,却在主理人丁朝夕的手中,达成了奇妙的和谐统一。这,正是他践行并诠释的“自在”人生——不偏不倚,在梦想与现实之间,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平衡之路。

图为丁朝夕

梦想照进现实

“听陶”与“问石”的双生花

“很多人觉得,搞艺术的人要么穷困潦倒只顾梦想,要么向生活妥协丢了艺术。”丁朝夕坐在“问石”工作室里,目光扫过对面忙碌的“听陶”,语气平和而笃定,“但我觉得,梦想和生活,并非非此即彼。‘听陶’是我的生活支柱,而‘问石’是我的精神家园。”两家店面对面开着,就像他人生的两面,缺一不可,相互滋养。这就是“自在”——有能力、有空间去守护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同时也能踏实地活在当下。

“听陶”是生活的基石,艺术的普及。丁朝夕强调它并非是简单的陶吧进行DIY陶艺手作,而是更突显其“研学”属性。他在这里不仅教授拉坯、塑形的手艺,更注重讲述陶艺的千年脉络、普陀本土的陶土故事。“我们做的不是快餐式体验,”他解释道,“我希望来的人,尤其是孩子们,能带走的不只是一件陶器,更是对这门古老手艺的理解和尊重。这份‘烟火气’,支撑着我,也让我有底气去‘问石’。”

图为丁朝夕工作室

“问石”是梦想的殿堂,灵魂的栖息。推开“问石”的门,仿佛进入另一个时空。普陀石雕的非遗魅力在此流淌。《悟》的禅意、《默默》的温情、《渔村》的浓浓海味……每一件作品都诉说着丁朝夕对家乡海岛的深情和对石头的敬畏。“石头是有生命的,”他抚摸着作品的沟壑,“‘问石’,是向石头发问,也是在创作中叩问自己的内心。”这里不需要喧嚣的买卖,而是他精神的“自留地”,是梦想安放的地方。

图为丁朝夕石雕作品

陶艺教学的收入保障了石雕创作所需的物质基础和时间自由;而石雕艺术的滋养和成就,又反哺着他教学的深度与热情,赋予他作为“工艺美术大师”的底气与说服力。丁朝夕坦言,用“听陶”的双手养活“问石”的心,很踏实,也很自在。

 

扎根故土,雕琢海魂

石雕中的“自在”表达

作为普陀石雕这项区级非遗的传承者与实践者,丁朝夕肩负重任。他详细介绍了普陀石雕源于中原、融于海岛建筑的精巧技艺,以及其“精雕细刻、纤巧灵动”的特点,充分利用石材天然色彩进行精妙的创作。“这不仅是门手艺,更是我们海岛的文化基因。”能在咖啡店环绕中守住这一方‘石’地,传播这门技艺,是他的坚持,也是一种“自在”——做自己认为对且有意义的事。

图为工作室品牌

丁朝夕的石雕作品深深烙印着普陀的海洋印记。他指着作品《渔村》介绍其内涵,那不只是房子和船,是海风的味道、渔网的记忆、乡亲们脸上的皱纹与孩子们纯真的笑容,那是对生活的热爱,也是对未来的憧憬。他将对故土的深情和对生活的观察,通过一双“慧眼”和“巧夺天工之手”,融入坚硬的石头,创作出充满生命力的作品。这份根植于血脉的创作,是他艺术“自在”的源泉。

 

图为石雕作品《渔村》

谈及创作过程(凿坯、精刻、磨平、抛光),丁朝夕形容那是一种“心流”状态。“面对一块顽石,需要倾听它的纹理、色彩,然后‘问’自己,它想成为什么。这是一个对话的过程。最终的作品,是自然(石头)与人工(技艺)达到和谐平衡的结果。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自在’的愉悦。”这种创作哲学,也延伸到他看待生活的方式——倾听现实,叩问内心,寻求平衡。

挑战与思考

“自在”之路的延伸

丁朝夕并不讳言当前的挑战。“互联网宣传是个难题。”面对互联网给带来的机遇,他时常感觉力不从心,难免心生疑虑。这种在理想(创作)与现实(推广)之间新的张力,是他寻求下一个“自在”平衡点的新课题。

图为丁朝夕为实践队讲解作品

丁朝夕积极关注并参与乡村振兴。他认同艺术(如陶艺体验)对激活乡村经济的作用:“‘听陶’吸引了人流,带动了周边消费,这就是艺术的价值溢出。”他更希望看到像普陀石雕这样的非遗,能在政府引导和支持下,融入乡村文旅产业带建设,形成特色文化IP,让传统手艺在新时代找到“自在”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也让乡村因文化而更富魅力。

图为夕阳下的工作室环境

夕阳的余晖洒在“听陶”与“问石”的门楣上。丁朝夕站在中间,一边是人间烟火的温暖回响,一边是艺术梦想的静默光芒。他用自己的方式,打破了艺术家“清贫”或“市侩”的刻板印象,在普陀区的一隅,书写着关于“自在”的生动答案——那是在喧嚣中守护宁静的定力,是在现实中滋养梦想的智慧,是在传承中寻求创新的勇气,更是左手烟火、右手清欢,步履从容地走在属于自己的平衡木上。丁朝夕的自在人生,正如他手中的石雕,在时光的打磨下,愈发温润而坚定。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金巍尔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9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