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合肥工业大学“晋砚澄心”乡村振兴实践团队通过线上方式,与泽州吕砚非遗传承人、泽州吕砚研究所项目负责人李定明展开深入对话。随着这场隔着屏幕的采访,实践团成员逐步揭开了泽州吕砚在传承与创新中的真实历程,也让团队成员深切感受到非遗传承人对传统技艺的执着坚守。
千次试炼:古法技艺的重生之旅
线上交流中,李定明向团队回忆了泽州吕砚研发过程中的重重难关。为复原失传的宋代古法嵌“吕”字工艺,他带领团队经历了无数次失败——这项在泥坯中嵌入与外层胶泥异色“吕”字的技艺,曾让大家一度陷入困境。“没想到一次不经意的烧制,居然完美呈现了‘吕’字。”李定明在屏幕那头难掩感慨,这个意外的成功,正是千百次探索后与古人智慧的隔空相遇。
图 1 李定明师傅雕刻现场图 李定明供图
泽州吕砚以 200 目澄泥为原料,细度远超面粉,因缺少粗颗粒支撑,成型难、成品率低曾是最大瓶颈。“就像捏一团没筋骨的软泥。”李定明在线上细致讲解团队的突破:通过自然阴干至 70% 含水率后,迅速送入烘干机,使水分降至 99% 以上,且全程隔绝空气,最终大幅提升成品率。“这是跟泥土较劲多年才摸出的规律。”
山河入砚:自然与乡村的创作灵感
虽然未能线下参观工作室,但李定明仍通过详细的描述让团队感受到作品中蕴含的乡村意趣。“我的创作多半偷师自然。”他说,河里的卵石、树上的老皮、雨天干湿交错的地面、阳光下的树影,甚至高速公路旁的爬山虎,都是灵感来源。他收藏的一二百件宋辽金代瓦当,不仅是研究样本,更化作砚台设计的灵感。《钟形砚》借鉴孔府“金声玉振”牌坊意象,将古代礼器庄重与乡村质朴融合,最终斩获“太行杯”文创奖金奖;同期的《瓜棱砚》也在首届中国·晋城珐华产业高层学术研讨会“山西三宝”精品活动评比中斩获二等奖。
图 2 钟形砚实物图 李定明供图
传承之困:市场与人才的双重挑战
线上对话中,李定明坦诚分享了泽州吕砚的传承困境。“带一个徒弟走一个。”他无奈表示,因工序达百道、原料取自百万年河床澄泥,成本高昂导致原创作品价格不菲,乡村市场购买力有限,难以支撑稳定收入,徒弟流失成为常态。在为数不多的优秀传承人中,一位因婚嫁迁居河北,传承链面临断裂风险。
谈及乡村振兴,他直言“投入大、效益低”是核心问题。研究所每年开展的公益性乡村传承活动,常需自付资金以至于入不敷出;电商尝试虽有政府参与,却因吕砚价格高收效甚微。“乡村市场实在不理想。”李定明的话语中透着现实的无奈。
图 3 瓜棱砚实物图 李定明供图
微光前行:面向未来的传承微光
尽管困难重重,李定明仍在线上透露了新计划:在乡村改造院子、扩大工作室,面向中小学生开展体验项目。“我快 60 岁了,希望有年轻人接棒。”他表示愿意将技艺全部传授给有志青年,让泽州吕砚在乡村找到新可能。
此次线上采访,让“晋砚澄心”团队深刻理解了非遗传承的艰辛与价值。隔着屏幕,李定明对泽州吕砚的热爱与坚守清晰可感,也让团队更加坚信:只要这份执着延续,泽州吕砚才在新时代不断传承与创新。
图 4 史俊杰、韩雪线上采访 康振东供图
“晋砚澄心”乡村振兴实践团队的成员们明白,他们带走的不只是采访笔记,更是一份对非遗传承的责任与思考——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每一门古老技艺的延续,都需要这样的坚守者,也需要更多年轻力量的接力。泽州吕砚的故事,仍在继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少泽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