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村探索疗养慈善新模式 工大学子助力孤独症群体融入

发布时间:2025-07-10 23:4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昕羽   阅读 6.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年7月9日至10日,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青衿同契,星路长明”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队赴安徽省巢湖市黄麓县小李村开展调研。团队通过实地观察、村民访谈及专业研讨,持续追踪疗养慈善村模式下大龄孤独症群体的生存现状与乡村发展联动效应。

首日调研:感知乡村转型实态

7月9日,团队抵村后沿孤独症青年日常动线展开考察,从食堂起始,辐向参观到实践基地、菜地、垂钓中心等场所,直观地了解其生活环境与日常轨迹。

图1/志愿者在小李村

为获取基层视角,团队成员对村民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重点了解村民对小李村作为疗养慈善村性质的认识及对孤独症群体的态度。受访村民表示,孤独症青年的入住是经村书记李全志征得老人同意后安排的,村民们对此持欢迎态度。一位村民特别指出:“项目落地后,不仅房屋得到修缮,村子也恢复了生气。是这些孩子的到来,让这个‘空心村’重新有了活力。”

图2/志愿者在采访村民

当晚,小李村村长杨刚邀请团队与孤独症青年共进晚餐。席间,青年们烹饪的菜肴获得了团队成员的一致好评。餐后座谈会上,杨刚与团队就村庄未来规划及青年力量的重要性展开交流。会上他对团队成员的活动开展提出一定要求,对于青春力量“三下乡”,他特别强调:“青年人才的注入对孤独症儿童的可持续照护与发展不可或缺。

图3/志愿者和村长杨刚(左1)在座谈会

活动以“星空歌会”收尾,志愿者与青年通过音乐互动深化情感联结。

次日实践:聚焦现实困境与能力建设

7月10日,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到小李村的日常生活中。清晨,志愿者与孤独症青年一同洒扫院落,在劳动中增进了解与默契。午间,大家共进午餐,在餐桌上感受其生活氛围。下午,志愿者们协助村内爱心超市进行货物整理与上架工作,以切实行动服务社区。一日的深度参与,为小李村注入了真诚而温暖的青春活力。团队的努力也得到了村民的认可,一位村民热情邀请成员们到自家瓜田采摘西瓜,体现了乡邻对志愿工作的支持。

当天的活动始于一场特别的晨跑。志愿者们与孤独症青年一同参与晨练。互动中,成员们了解到,孤独症孩子多伴有睡眠障碍,这也间接影响了孤独症家长的精神状态。随队特教老师李娟玲进一步阐释了这一问题带来的深远影响,家长的长期睡眠不足,容易诱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这可能导致家庭关系紧张,甚至出现极端情况的潜在风险。凸显了孤独症家庭所承受的多重压力和对专业支持的迫切需求。

图4/志愿者和孩子们在准备晨跑

上午,小李村村长杨刚陪同蜀山区未管所工作人员及实践团队成员,参观了村内专为孤独症群体设置的教室、宿舍等生活学习区域。杨刚村长详细介绍了小李村作为疗养慈善村的建设初衷、当前运营模式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构想,展现了村庄转型发展的清晰路径。接下来,李娟玲老师为未管所工作人员及团队成员举办专题讲座,讲座聚焦孤独症孩子及其家庭面临的核心困境、社会支持需求及干预方向,提升了参与者对这一群体的认知深度。

图5/志愿者和未管所工作人员在倾听专题讲座(讲师为李娟玲老师)

讲座结束后,杨刚村长带领大家参观了由孤独症青年参与种植管理的西瓜地。田地里硕果累累的西瓜,成为他们辛勤劳动与能力成长的生动见证。这一场景直观地展示了在适宜的环境和支持下,孤独症青年同样能够创造价值,获得成就感。

通过两日丰富的活动——从共同劳动、专业学习到实地参观,合肥工业大学实践团队进一步加深了对大龄孤独症群体生存状态、能力潜力以及其家庭所面临挑战的理解,同时也更清晰地看到了疗养慈善村模式对激活乡村、服务特殊群体的积极作用。团队将继续在小李村进行深入调研,致力于为探索更有效的孤独症群体支持模式提供来自一线的观察与思考。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昕羽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2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