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鱼灯进社区——广州南方学院“颐脉相承”突击队

发布时间:2025-08-25 22:2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郭祖宜   阅读 1.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2025年暑假,为落实广东省“百千万工程”中文化创意与保育要求,广州南方学院商学院“颐脉相承”突击队到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以保护与活化本土非遗为核心,聚焦传承非遗鱼灯等技艺,采用“社区+高校”模式构建非遗保护、传承、创新生态链,通过调研走访、拜师学艺、开设非遗课堂及校社合作等形式,让非遗走进社区、贴近群众,助力乡村振兴与文化惠民。

一、实地调研访居民

为深挖非遗土壤、传递非遗薪火,“颐脉相承”突击队深入桂城街道开展沉浸式调研,走街串巷访谈居民,零距离捕捉社区需求。这些鲜活的一手资料,旨在为后续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开展提供扎实依据,推动非遗文化与当地更好融合。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佛山当地居民很少人了解大良鱼灯,鱼灯制作技艺也濒临失传。

▲图为突击队队员在桂城街道采访当地居民

二、走访非遗传承人

为深入了解鱼灯这项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情况,我们分别拜访了省级非遗鱼灯制作传承人冯艳慈老师和佛山彩灯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文涛老师。冯艳慈老师为我们讲述了鱼灯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寓意,鱼灯用于祈求渔获丰收,承载着“年年有余、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

▲图为突击队队员采访冯艳慈传承人时的照片

三、拜师学非遗

突击队员们跟随冯艳慈老师学习制作鱼灯,老师耐心细致地手把手教学,在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制作的小鱼灯渐渐成型,同时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中所蕴含的耐心与热爱。

▲图为突击队队员学习制作鱼灯

四、非遗手工课堂

“颐脉相承”突击队在了解鱼灯文化、学习制作技艺后,走进桂花社区开展“鱼跃桂花,非遗传承”鱼灯手工课。队员化身导师带领孩子们创作,课程结束后,孩子们将承载祝福的鱼灯悬于社区凉亭,光影流转间,尽显高校智慧与社区烟火的温柔相拥,绘就双向赋能的动人画卷。​

▲图为社区孩子制作鱼灯的照片

五、“高校+社区”合作

广州南方学院商学院学生第六党支部党建实践基地在桂城街道桂花社区成功落地,这为校社联动搭建了坚实平台。党支部将以实践基地为依托,积极响应“百千万工程”,携手社区深耕文化传承与社区服务,让青春力量在基层实践中绽放,为社区发展与文化振兴注入新动能。

▲图为突击队成员与桂花社区负责人合照

六、总结

本次暑期实践活动,通过调研走访、拜师学艺、开设非遗课堂及校社合作等多元形式,让非遗文化走进社区、贴近群众。我深感这场实践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递,更是对文化责任的践行。在与社区的互动中,看到非遗在当代生活中的鲜活生命力;在向传承人学习时,体会到坚守与创新并重的传承智慧。校社共建的工作室与党建基地,更让我明白,非遗传承需久久为功,青年应主动担当,用专业所长为文化赋能社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撰文 | 郭祖宜

 图片 | 林泽锐、刘锦炜 

 一审 | 全环

 二审 | 钟湘 

 三审 | 黄雪燕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郭祖宜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