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外蒲坑茶韵实践团三下乡 | 青春之力深入清远石潭,探寻蒲坑茶振兴新路

发布时间:2025-08-25 22:16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516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在清远市清新区石潭镇的山野之间,孕育着一种拥有超五百年历史的岭南特色黑茶——蒲坑茶。它以琥珀红亮的汤色、清香醇厚、味浓耐泡的特质闻名,是当地承载乡情与希望的“金叶子”。为深入践行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决策部署,赋能县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2025年7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蒲坑茶韵实践团,奔赴石潭镇,围绕其发展现状与未来路径,展开了为期一周的深度调研。

图1 岭南特色黑茶——蒲坑茶

聚焦产业一线:倾听茶农心声,感知发展痛点

实践团将目光首先投向产业源头与流通环节,深入茶厂与茶园。

“蒋生记高山茶厂”是一个承载着四代人记忆的作坊。茶厂的负责人蒋伙生介绍,他的蒲坑茶来源于800米以上的高山,高山茶不落肥不打药,品质优良、茶香天然。如今他采用的是半机械式制茶,与纯手工制茶相比,这降低了一定的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在带领队员参观制茶空间时,蒋伙生言语间尽是对工艺的执着和精益求精:“萎凋、杀青、揉捻、柴火烘干、蒸煮、复揉、再烘,我们每一个步骤都要把关好的。”在这里,蒲坑茶韵实践团的成员品味到了新茶的清冽回甘,也得以慢享陈茶的浓厚香醇。

怀着对探访茶山的期待,蒲坑茶韵实践团走进了“溢芳茶园”。茶园负责人陈汝斌高度肯定了蒲坑茶的独特品质——香气醇厚、回甘强,这是蒲坑茶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另外,他指出手工采茶的人力成本较高,而蒲坑茶的自然发酵也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成本。陈汝斌犀利地指出了产业壮大的关键瓶颈:“茶是好茶,但知名度不够,出了清远就没人知道。”此次茶园之行,揭示出了蒲坑茶从深山好物跃升为“知名品牌”亟需破解的核心课题:提高蒲坑黑茶的知名度与打通其市场通道。

图2 蒋伙生先生正在接受蒲坑茶韵实践团的采访

图3 斌哥正在接受蒲坑茶韵实践团的采访

倾听群众心声:感知消费认知与市场印象

为更全面把握蒲坑茶在本地的社会认知度和消费潜力,蒲坑茶韵实践团广泛走访了石潭镇普通群众。团队通过访谈和调查问卷的形式,与本地居民、潜在消费者交流,了解到尽管蒲坑茶在当地享有一定的口碑,但大多数人对它本身的茶文化了解有限,其在当地的市场印象更多停留在“本地土茶”层面。这些来自本地消费端的反馈,进一步印证了品牌推广不足、市场触达有限的现状,凸显了提升公众认知、塑造清晰品牌形象的重要性。

图4 蒲坑茶韵实践团的成员正在采访当地群众

问策基层治理:凝聚发展共识,汇聚振兴合力

带着来自产业一线和本地消费端的深度洞察,蒲坑茶韵实践团专程拜访了蒲坑村村委会,与雷书记进行了深入座谈,聚焦基层治理层面对蒲坑茶产业发展的规划与行动。雷书记对蒲坑茶的未来充满信心,他指出,蒲坑茶特别是陈茶具有显著的收藏增值空间,当前产品价值仍有巨大提价潜力。另外,村委也多措并举推动蒲坑茶产业发展,推动蒲坑茶产学研基地建设,打造“蒲坑一条街”,扎实推进“一村一品”建设等。这些举措清晰展现了基层在推动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努力,破局之道在于共谋。

图5 蒲坑茶韵实践团成员与蒲坑村雷书记合影

青春智慧赋能,共绘茶乡新景

此次蒲坑茶韵实践团的石潭之行,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积极响应“百千万工程”,引导青年学子深入南粤大地、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从茶园到小作坊,从普通群众的消费认知再到村委会的发展规划,广外学子用脚步丈量产业脉络,用耳朵倾听各方诉求,用头脑思考破局良策。

“一片茶叶的旅行,映照着整个乡村的振兴之路。”调研虽已结束,但服务并未止步。蒲坑茶韵实践团的成员表示,后续将系统梳理调研成果,形成有价值的报告与建议,尝试为蒲坑茶品牌形象设计、电商营销策略、文化故事挖掘等提供具体方案。广外学子正以实际行动,助力这缕清远茶香飘得更远、更久。

供稿:蒲坑茶韵实践团GDUFS.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