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古韵,古今对话——合肥工业大学实践团队探访汾城古镇

发布时间:2025-07-10 23:3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晏江宁 赵靖涛   阅读 1.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年7月10日,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晋南古建活态传承”实践团队走进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汾城古镇,开展古建筑保护与文旅融合主题调研活动。作为明清时期县城格局的典型代表,汾城古镇以其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研究中国传统建筑与地方历史的重要窗口,从鼓楼、文庙到县衙、城隍庙,青砖灰瓦间尽显古朴韵味。

跨越古今的古建之美

清晨薄雾中,实践团队踏入了这座活着的"建筑博物馆"。一入镇,巍峨的鼓楼便映入眼帘,飞檐翘角间仿佛诉说着往昔的繁华。文庙内,古树参天,横梁立柱上的雕饰精美绝伦,队员们驻足细观,惊叹于古人精湛的建筑技艺。在讲解员老师的陪同介绍下,团队重点参观了解了古镇的城隍庙与文庙两处建筑,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古建之美,文化之韵。

“现在我们抬头看,在这同一建筑的两边,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建筑设计风格,而其特殊之处就在于它们是在同一时间修建的。”随着讲解员老师的娓娓道来,古代建筑的各部的名称,作用以及讲究风俗,如一幅宏伟的画卷在我们的眼前徐徐展开。雕梁画栋之间,是先人站在时光长河的一端,向今人诉说这跨越百年的文化韵味。"每一块砖木都镌刻着历史的印记。"一位队员感慨道。那城隍庙进门的过路式戏台,完美的融合了元代粗壮的支撑用斗拱与明代“米”字结构装饰用斗拱,在同一建筑上两个朝代的建筑美学碰撞出绚烂的火花,也为现代学者研究对比二者的不同之处提供了生动的例子。而这过路式戏台本身的设计,也与恭王府里的九口水缸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通过共振使得声音更加洪亮,让那一缕戏腔得以余音袅袅,不绝于耳。

城隍庙主殿内,源于宋代《营造法式》的“减柱法”,让实践团队领略到了古人减法的智慧。不同于传统的四梁八柱,主殿内只有两根粗大的顶梁柱,其余六柱则巧妙的隐藏在了殿门之间,这一设计使得殿内有了更大的利用空间,在讲解至此处时,队员们纷纷发出感慨,对于古人的智慧愈发钦佩

实地考察途中,团队遇到了同样来对古建筑进行观察测绘的同济大学建筑学学生,双方对于汾城古镇的建筑与文化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共同致力于发扬中华文明古典建筑所蕴藏的文化美学。

     

流传千年的文化之诗

漫步在古镇斑驳的石板路上,实践队员们仿佛翻开了一部立体的建筑史诗。在参观考察期间,讲解员老师向团队普及了许许多多的相关文化知识,从晨钟暮鼓,梁上君子,到大殿之上的脊兽,负碑的赑屃,卧于碑上的负屃。有那彰显地位的门钉之数,也有殿前立柱的基与础,一桩桩一件件,是中华文明五千年文化的沉淀,是历久弥新的千古余音。就以晨钟暮鼓来说,在古时没有表的条件下,古人用日晷和沙漏来计时,而这一口钟,一面鼓,就是用来向所有人提示时辰的最大依仗,晨晓敲钟,暮时击鼓,晨起而作,日落而息,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

再比如孔庙前的立柱,柱下之石也是大有讲究。柱下之石名为柱础,清代又称“柱顶石”,其作用是垫在柱子与地面之间,防止木柱受潮腐烂同时起到分散压力的作用。孔庙前的一对柱础,采用了倒金字塔型的须弥座构式,四周辅以竹子的样式雕刻,寓意读书人应当拥有竹子一般的虚心品质与坚韧不拔的毅力,其上还有象征着锦绣前程的锦缎雕刻。这一点一滴小细节里的美好意愿,是古人对于读书极大的敬意以及对读书人的莫大期望,是中华几千年的优秀品质。

        

薪火相传,让千年文脉永续流淌

当暮色笼罩汾城古镇,实践团队的调研也接近尾声。站在古镇的制高点俯瞰,飞檐翘角的剪影在夕阳中连缀成一幅流动的画卷。他们不仅能看见这些建筑一如其千年前一般矗立,宣告着历史的厚重,也能看到更多像他们一样年轻人在这里读懂历史、传承匠心。古镇的鼓声悠然响起,仿佛是对这份承诺的回应。这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虽然暂告段落,但守护与创新的故事,必将在这片土地上继续书写。

撰稿 赵靖涛 晏江宁

图片 李越宁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晏江宁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