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日照涉海非遗,助文化传承与旅游发

发布时间:2025-08-25 22:1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赵淑涵   阅读 1.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7月3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农遗新韵”实践队走进日照市,先后探访东夷小镇与黑陶博物馆,聚焦涉海类非遗的地理空间分布与发展现状,为其旅游产品优化寻找突破口,助力非遗传承与区域经济发展。

东夷小镇:多元非遗展地域特色

实践队的探寻之旅从东夷小镇开启。在日照地理标志商标展馆,队员们先被茶类展品吸引,细致观察茶叶色泽、形态,轻嗅茶香并对照展牌记录;随后触摸日照丝绸,感受其顺滑质感;在海洋生物展品区,结合日照海洋环境信息,深入了解日照大竹蛏、日照西施舌等生物与当地优越海洋生态的关联,切实体会到这些特色产品与海洋环境、气候及人文历史的深层联系。

离开展馆,实践队来到日照鱼线面传承点。“十二道工序,十六代传承,只为一碗好面”的招牌格外醒目。传承人尹长吉详细介绍制作工序并现场展示,手腕轻抖间,粗厚面团便如银线般散开,引得队员惊叹。队员们尝试制作时,发现面团操作难度大,深刻体会到“十二道工序”背后的艰辛。尹长吉的一句“这手艺没别的巧,就是靠时间磨、靠心思悟”,让队员们对这份百年坚守的技艺更添敬意,也明白这碗面承载的不仅是手艺,更是地方对味道的坚守。

图为实践队员观看鱼线面制作视频了解传承工序。赵淑涵 供图

黑陶博物馆:古老技艺寻发展新径

告别东夷小镇,实践队来到黑陶博物馆。作为日照极具代表性的涉海类非遗,黑陶制作技艺承载数千年海洋文明记忆,其制品薄如蝉翼、光泽莹润,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2011年4月东港区获“中国黑陶之都”称号,相关制品远销全国。

博物馆负责人李国庆热情接待队员,带领大家参观获奖黑陶作品,部分作品模仿海洋生物形态,文化内涵丰富。队员们专注观察黑陶肌理,拍摄记录,聆听创作背景介绍,对这项古老技艺充满敬佩与好奇。在访谈中,李国庆表达了对黑陶发展困境的担忧,指出黑陶若想作为旅游产品大力推广,离不开政府支持。

实践队还参与了黑陶制作实操,在李国庆指导下体验揉泥、拉坯等工序,直观发现海泥湿度调节、拉坯重心控制等传承难点,为记录整理非遗技艺提供实践依据,也让传承人感受到外界对非遗文化的重视。

图为实践队员围坐交流,聆听黑陶发展历程与困境。赵淑涵供图

实践队:多举措助力非遗与旅游融合

为推动日照涉海非遗发展,实践队积极行动。针对黑陶,聚焦“传统+现代”融合模式帮扶:协助工坊优化线上销售体系,梳理产品卖点、完善展示图片,突破地域限制;结合年轻群体偏好,设计开发融入海洋元素与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如黑陶书签、迷你摆件;助力博物馆深化与当地旅店合作,梳理流程、明确规范,让游客凭入住凭证可便捷参与黑陶体验,深度理解黑陶文化。

同时,实践队也发现非遗发展中的问题,如黑陶爱好者难以坚持、面临其他陶瓷制品竞争等。对此,队员们着手整理调研数据,计划编制黑陶技艺科普手册降低入门门槛,拟搭建线上交流平台连接传承人与爱好者,形成长效互动机制。

图为实践队员合照。赵淑涵供图

此次日照之行,实践队不仅深入调研了涉海非遗,更感受到其对区域振兴的推动作用。未来,队员们将结合调研资料,分析涉海非遗特点、优势及旅游产品开发问题,探索更有效的开发推广模式,推动非遗传承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为日照旅游注入新活力,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璀璨光彩,助力乡村振兴与文化自信建设。(通讯员花煜鑫 梁富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淑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