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园学子三下乡:探日照涉海非遗,助港城文旅融合焕新颜

发布时间:2025-08-25 22:0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赵淑涵   阅读 2.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7月3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农遗新韵”实践队走进日照市东夷小镇与黑陶博物馆,深入探寻涉海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以专业行动破解发展痛点,为日照文旅融合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东夷小镇:多元涉海非遗展地域风情

东夷小镇作为日照涉海非遗的重要聚集地,承载着丰富的海洋文化记忆。实践队首先走进日照市地理标志商标展馆,在工作人员讲解下,系统了解日照特色涉海产品,包括各类农产品、海产品及传统非遗技艺,并梳理出其“沿海集中分布、与渔业生产紧密关联”的分布特点。

在“尹氏鱼线面”作坊,十六代传承的渔家滋味令人驻足。传承人尹长吉向队员们介绍,这道鱼线面曾是渔民出海时抵御风浪的食物,如今成了解读日照海洋文化的钥匙。她详解“磨面选当季新麦、和面用软水”的老规矩,演示“拉面如扯渔网”的独门心法,队员们惊叹于面团在其手中化作“细如钓线”的面条。实践队员不仅参与制作实践、协助向游客演示流程,还创新设计互动体验:在体验区设置小竹匾,让游客亲手盘面条时聆听渔民出海带面的故事;制作300份“鱼线面文化书签”,正面绘渔民抻面剪影、背面印作坊信息,在游客中心免费发放,提升非遗体验的互动性与教育性。

此外,队员们还探访秀文斋,近距离观赏传统刻字技艺制作的印章,与店家交流传承现状;留意街道两侧海鲜小吃,全方位感知日照涉海文化的多元呈现,深刻体会到涉海非遗对文旅产业的带动作用。

图为鱼线面面馆非遗制作过程展示墙。谭佳莹供图

黑陶博物馆:龙山文化非遗寻发展新途

日照黑陶作为龙山文化代表性非遗,以“黑如漆、薄如纸、声如磐、明如镜、硬如瓷”闻名,其历史可追溯至4000-6000年前,日照是重要发源地之一。实践队在黑陶博物馆内,于负责人引导下参观礼器、人物雕塑、近现代工艺等展厅,了解簋、鼎等礼器承载的古代礼制,以及诸葛亮、沂蒙三姐妹等人物雕塑的创作背景。

队员们全程参与黑陶制作,从选粘土到揉泥、塑形、修坯,还特意在坯体刻下渔网纹与海星图案,真切感受黑陶技艺中“人与海共生”的智慧——选泥依赖滩涂、纹饰描摹海浪、渗碳把控火候。在与负责人李国庆的深度访谈中,队员们明确黑陶产业的三大痛点:手工成本高导致产品售价昂贵;研学团平均停留仅35分钟,体验流于形式;职业教育“双证”门槛高,近五年无新增专业传承人。

针对这些问题,实践队精准施策:提炼“东夷图腾+海洋元素”设计理念,为产品创新提供方向;设计“黑陶微体验”模块,将拉坯步骤简化为3个核心动作,搭配10分钟东夷先民制陶与海洋祭祀故事讲解,把体验时长压缩至20分钟,同时提升文化渗透率。

图为博物馆负责人李国庆向实践队成员讲解的黑陶困境与非遗技艺发展新路径。谭佳莹 供图

凝聚合力:赋能日照文旅融合新发展

实践队发现,日照涉海非遗正逐步融入现代生活——尹氏鱼线面作坊成为研学基地,黑陶工坊开发海洋主题茶具。此次实践中,队员们以“调研+实践+赋能”模式,既梳理非遗技艺脉络,又用创新思维破解产业难题,搭建起非遗与大众间的桥梁。

图为实践队员与东夷黑陶博物馆负责人合影。张晨曦供图

未来,实践队员将与非遗传承者继续携手,推动政府与企业协同发力:完善黑陶上下游产业链、降低物流与营销成本,加强品牌建设与文化融合;持续推广鱼线面等非遗项目,让更多人了解日照涉海非遗,助力日照绘就文旅融合新图景,擦亮港城文化名片。(通讯员付婧涵 岳玉杰 赵庆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淑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6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