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禾”光同行青年实践团:科技赋能破解乡村振兴难题

发布时间:2025-07-08 14:1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怡   阅读 1.2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8日讯(通讯员 刘怡) 为聚焦稻米全产业链痛点难点,探索科技赋能乡村振兴路径,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禾”光同行青年实践团赴溧水区和凤镇吴村桥村省级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开展调研。

2025年7月7日,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禾”光同行青年实践团前往溧水区“味稻小镇”和凤镇南粳46种植基地,实地调研了当地“公司+合作社”带动农民增收的模式,并采访了公正稻米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雨骁,深入了解从育秧到加工的全链条生产及技术推广细节。调研中,团队发现该地稻米产业面临着多重挑战。

图为负责人在室外向成员介绍产业现状

首先,品种更新阻力大,尽管主销的“南粳46”品质优,但其种植成本高、管理精细,导致农户更倾向种植成本低、易管理的杂交稻。其次,机械化普及遇阻:智慧农机作业效率有时不及熟练机手;渗灌管等设施反复收放增加成本;农机作业精度不足,存在漏秧、除草不净等问题。此外,劳动力短缺严重,田间工作强度大、报酬低,本地青壮年意愿不足,招募老人有健康风险,外来人员管理难;农民技能水平偏低也制约了先进设备的应用。

图为负责人和成员在室内讨论产业困境 

面对难题,实践团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企业工作人员进行深入交流,结合高校科研与人才优势,提出“高校-乡村双向赋能”方案,即通过建立长期的技术指导机制、定期组织培训活动、进一步优化设备选型、开发简易操作指南,降低技术门槛,帮助当地农民更好地掌握设备使用技巧。同时该模式还以理论联系实际的农业教育方案,推动了高校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培养和输送一批适应乡村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为乡村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图为成员调研稻苗生长情况

通过此次调研,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禾”光同行青年实践团不仅深入了解了稻米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挑战,还在实践中锤炼了专业能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未来,团队将继续关注乡村产业发展,以实际行动践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理念,为推动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怡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38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