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彩染凉山,书香筑童梦——“彝”火相传实践团开展彝族儿童陪伴教育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07 16:3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丹丹、金凌云   阅读 1.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教育公平,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乡村儿童教育发展指明方向。7.5-7.7日,重庆大学博雅学院“彝”火相传社会实践团走进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日哈乡日哈村,以绘画、阅读、文化体验等多元活动为载体,在实践中搭建起乡村儿童成长的“彩色桥梁”,让党的教育惠民政策在大凉山深处落地生花。

“刚到村委会时,孩子们躲在招呼站后偷看,攥着衣角不肯靠近。”实践团成员回忆起7月5日早晨的初见场景。为打破隔阂,团队成员用“记名字小游戏”开启破冰之旅:说出自己的名字可以拿一个小零食,记住队员的名字可以拿一个小零食。最终,实践团记录了20多位孩子的姓名,孩子们也记住了的部分队员的姓名——阿明,阿橙,小周,小李和佩佩。

“当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主动牵住我的手,喊出‘姐姐,去看我们的小牛’时,我们知道信任正在生根。”7月5日上午孩子们陪我们一起进行村落的初步考察,并对村落进行了介绍。在草场上,阿皮和阿洛为我们表演彝族传统游戏——吹草哨,鸟叫声里藏着山林的回响。随后,村文书阿诺哥带领实践团拜访当地毕摩。虽毕摩仪式在年轻一代渐衰,但阿普(毕摩老爷爷)念唱经文时,孩子们对本民族文化有了更深的认知。

这份亲近在次日迅速发酵。经孩子们奔走相告,活动花名册从最初的20人增至34人。7月5日下午,村委会会议室变身“美术室”:孩子们用水彩笔在画纸上肆意涂鸦,跟着手机伴奏学唱《带我到山顶》,角落里的男孩悄悄用树枝在地上临摹志愿者画的索玛花。“他们的眼睛像火把节的火星,碰到色彩和音乐就会发亮。”团队成员记录下这一幕。最后根据绘画质量,实践团将绘画所用的水彩笔和纸分发给孩子们,在村里相互传用。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村委会举办绘画活动

7月6日清晨,实践团在基地阳台收到特殊“礼物”——数十架载着童言的纸飞机从学校教室飘来。“你们像索玛花一样美丽,可惜今年的花没开”“7.15火把节一定要来听我唱歌”,歪扭的字迹里,藏着日哈村小学孩子们的赤诚。团队随即走进校园进行考察:一个操场、两栋楼房构成的校区里,教室虽配备多媒体,却因师资短缺未开设英语课,彝文课本边角却磨得发亮。“明天考语文,我想写‘最难忘的实践团’。”五年级学生阿说木呷的话,让成员们意识到乡村教育对情感陪伴的迫切需求。

图为孩子们给实践团写的信

当日下午,玛薇少年艺术团的原创彝族民歌《山风》在基地响起,孩子们围着篝火边唱边舞,校服在夕阳下熠熠生辉,实践团在日哈村结识的阿官也在其中,还有小孩会唱彝语rap,实践团成员被童声深深触动。“这是比课堂更生动的文化传承。”团队成员在日志中写道。

图为玛薇艺术少儿团表演彝族歌舞

“很多孩子暑假要帮家里放羊,家里除了课本几乎没有课外书。”7月7日,博雅学院给同心书屋捐赠的200书册图书抵达日哈乡,团队精选出100本儿童绘本带进村落。为拍摄活动素材,团队成员帮孩子们擦去脸上的尘土,剪指甲和洗手,有些女孩甚至为了拍摄洗了头,穿上了新衣服。“当他们把绘本小心翼翼塞进围裙口袋时,我们决定把书直接分给每个家庭,让阅读在寨子里‘传起来’。”

图为实践团开展读书发书活动

活动中,团队还系统搜集了“抓石子”“买小狗”等13项彝族传统儿童游戏,计划整理成图文手册。“这些游戏既是文化记忆,也是乡村儿童难得的集体娱乐。”团队负责人表示。实践团还和村文书开了一个小会议,后续计划将借鉴“蓝信封”书信陪伴模式,与该村孩子建立长期联系,持续提供学业辅导与心灵关怀。

从画笔勾勒的彩色梦想,到书本传递的知识力量,“彝”火相传实践团三天的足迹串联起党的二十大“乡村振兴”与“文化自信”的实践注脚。正如日哈乡村文书所说:“大学生带来的不仅是活动,更是让山里孩子看见外面世界的窗口。”实践团播下的种子,正在彝寨的土地里,等待下一场春雨。

文字 | 李丹丹

图片 | 杨羽橙、周慧欣、郑佩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金凌云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3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