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街巷一脉苏味, “守味探新”调研团走进葑门横街探寻非遗美食传承之道

发布时间:2025-07-07 16:0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孙成燕   阅读 4.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7日讯(通讯员 孙成燕 欧阳凯丽 蒲思敏 许轶)苏州城南,巷陌纵横,葑门横街自古繁华。这里虽不足千米,却汇聚了多家百年老字号与特色作坊,是苏式传统小吃的集中展现地。7月5日,苏州城市学院“守味探新”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走进葑门横街。本次调研旨在将课堂所学付诸实践,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理论知识与苏州城市学院重点建设课程《江南苏味美食营养与非遗技艺》的教学理念相结合, 聚焦非遗美食在老街场景下的传承与创新,用脚步丈量历史,用专业视角记录非遗与市井的紧密联系。

葑门横街街景。王馨怡 供图

街声探非遗,问卷留真情

调研当日,团队成员首先深入街区,从街口至巷尾,依次走访了汤团店、苏式面馆、糕点铺等多家老字号门店,近距离观察非遗小吃的制作流程与门店经营状况。在一家近七十年历史的糕点铺,店主一边为顾客打包传统鲜肉月饼,一边向同学们介绍糕点选料、制作工艺及当下遇到的经营困境。“店里很多工序至今坚持手工完成,但年轻人来学的不多,很多老手艺面临青黄不接。”店主坦言道。团队成员在认真记录的同时,也从所学的营养学角度,就原料配比、健康平衡等问题展开追问,力求获取更具深度的第一手资料。

与此同时,另一组成员在街区人流集中的点位开展问卷调查,向居民、游客发放自制的《非遗美食认知与消费偏好调查问卷》。问卷聚焦非遗小吃在居民生活中的地位、年轻群体对传统美食的接受度及老字号门店的创新需求等问题。一位家住附近的老人填写问卷后表示:“葑门横街最大的好处就是味道没变,每天买点心吃的就是这口熟悉。”而一位年轻游客则建议:“要是这些老字号能做预包装或者线上寄送,外地人回去也能方便购买。”这一建议也引发了同学们关于食品保鲜、包装与现代流通等专业知识的思考。

团队成员开展问卷调查。罗项智子 供图

访谈听实话,对话述实情

除问卷外,团队还选取典型门店与经营者进行简短访谈,就技艺保护、市场拓展、品牌建设等问题深入交流。这不仅是一次社会访谈,更是一堂关于“非遗技艺”传承的生动实践课。 在一家传统面馆内,团队与第三代传承人围绕原料选取、手擀工艺、顾客维护展开探讨。传承人提到:“坚持传统工艺,顾客认的是这个味道。但现在房租、人工都贵,如果没有更多年轻人接班,只靠老顾客是难以支撑的。”这些来自一线的声音,让同学们对非遗美食在当下面临的“传承之难”与“市场之困”有了更为具象和深刻的理解。

在街区一角,团队还与部分消费者进行了简易座谈,倾听他们对葑门横街老字号经营现状及未来发展的看法。不少居民表示,希望相关部门在保留老味道的同时,能够协助老字号改造店面环境,完善外卖配送、冷链寄送等服务,吸引年轻客群,同时保留街区应有的烟火气。

团队成员和经营者交流。薛钰 供图

走街作导览,寻味看街景

为进一步丰富调研内容,团队成员以街区导览的形式,实地走访葑门横街沿线的特色牌匾、老字号展陈和街区文化节点,记录街区非遗门店的分布及人流情况。队员们沿街观察,拍摄档口招牌、街巷环境及往来顾客,现场与游客简短交流,了解其对葑门横街整体氛围和传统美食的印象及建议。这一环节帮助团队从整体层面把握街区的文化氛围与消费特点,为调研信息提供了补充与印证。

团队成员拍摄的档口招牌。马玉娟 供图

街巷连人心,传承在当下

葑门横街作为苏州非遗美食的重要集聚地,在市井烟火气中保留了传统技艺和原有味道,也客观反映了技艺传承人才不足、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等共性问题。同时,居民和游客对老字号的认同与年轻群体对多样化消费的期待,为非遗美食的活态传承提供了现实依据和启发,也为同学们未来的专业学习和研究提供了鲜活的案例。

这条老街不仅是一份味觉记忆,更是一段可触可感的文化脉络。“守味探新”团通过脚步丈量、面对面倾听、沉浸式体验,深刻理解了“守味”是传承的根基——守护城市记忆与生活本真;“探新”是发展的路径——它不仅指向经营模式的创新,更包含着对传统美食进行营养优化、使其更符合现代健康理念的深刻思考。 葑门横街的实践,正是苏州非遗美食在时代洪流中,坚守文化之根、探寻发展新路,实现活态传承的生动写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孙成燕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4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