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6日讯(通讯员 潘娜 刘劭康) 6月30日至7月6日,湘潭大学法学学部赴雨湖区先锋街道暑期社会实践团深耕桐梓村村委会,发掘基层调解从“经验主导”到“数字赋能”、调解队伍从“银发主力”到“青蓝接力”的变革轨迹。实践团通过剖析714份口头调解记录、118份书面协议、观摩数字化调解流程,为乡村法治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从“拍胸脯”到“全留痕”:832条记录里的治理“2021年以前的调解记录像本流水账,现在每个口头协议都有电子档案。”村委委员王斌滑动“雨湖区基层治理数字化平台”,近年832条记录中714份口头调解与118份书面协议形成完整数据链。实践团梳理发现,邻里纠纷占比达16.1%,而数字化让档案管理更加方便——过去需翻半箱档案的纠纷,如今输入关键词1分钟即可调阅全流程记录。
更深刻的变化在于治理逻辑的重构。2024年比2023年书面协议签订增长2.5倍。“每月要求及时录入纠纷事由、双方身份信息、解决方案等”。调研团成员刘佳点开一条口头调解记录,案号、申请日期、受理日期、审核日期、调解员、纠纷类别等要素俱全。这种“全程留痕”让传统“拍胸脯”调解变为可追溯的法治实践。
调解队伍“帮传带”:从“银发主力”到“青蓝接力” 在“雨湖区基层治理数字化平台”的调解员信息库中,实践团发现桐梓村调解委员会呈现“老中青”三代同堂的结构——61岁的村委黄斌已扎根调解岗位33年,46岁的王斌从事调解工作24年,而1997年出生的卢慧则带着4年调解经验成为团队里的“数字尖兵”,这个年龄跨度达36岁的调解委员会,在调解中形成独特的互补优势。拥有7年调解经验的张柯与调研团成员分享心得:“应当从实际出发、尊重历史、尊重村规民约,对调解工作一定要有耐心、讲公正公平,并积极的进行法治宣传。”
透过桐梓村调解室的玻璃窗,看见的不只是桐梓村调解室里的法治实践,更是中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鲜活样本。作为法学青年,实践团成员当以专业所长为笔,让法治之光遍洒更多乡土阡陌。
文字 | 潘娜 刘劭康
图片 | 刘依倩 刘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潘娜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