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教育+心理:给乡村孩子的暑期一份双重滋养

发布时间:2025-07-06 14:1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敏锐   阅读 2.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乡村孩子的暑期,如何才能与前沿科技相遇?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教育领域的当下,乡村教育如何搭乘AI快车实现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民政部数据显示,全国668万留守儿童中,超80%未曾接触AI工具。重庆合川区的乡村学校科技课程也近乎空白,且73.5%的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孩子的情感需求也难以得到满足。面对乡村教育在AI融入与情感滋养上的双重缺口,一群青春力量正奔赴而来。

▲图为耿烨晴 封人宇 拍摄

7月5日,重庆移通学院“全心服务”社会实践团依托此背景,深入重庆合川区沙坪社区,开展“大学生AI赋能乡村教育公益计划”暑期活动。实践团依托十余年志愿服务积淀,整合《AI课堂智慧分析平台》等资源,为乡村教育带来“技术+教育+心理”情境课程学习,还引入AI疗愈玩偶等,构建起乡村教育AI生态,为乡村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图为耿烨晴 封人宇 拍摄

“镜面折射实验室”用拟人化动画《光宝宝奇遇记》热闹开场,把光的反射、折射原理变成有趣的故事,一下子就抓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课程里,实践团引入适合儿童的AI可视化系统 ,当孩子们用平面镜和手电筒在黑色卡纸“画布”上创作时,系统能认出光影的样子,理解孩子对作品说的话,还能给创意建议,像“试试多放个镜子,让花朵光影长出‘花瓣’” 。

▲图为耿烨晴 封人宇 拍摄

分组动手时,孩子们变成“光影小艺术家”,有的拼出花朵光影,有的搭出小房子造型。盖上彩色玻璃纸,红、绿、蓝等色彩流出来,实践团趁机引导:“红色像开心时的活力,蓝色像平静的湖水”,成员们来回提醒“小心镜子,别照到眼睛”,让实验又安全又好玩。AI系统还会记下选的颜色、光影咋组合的这些数据,为后面创作做准备,把科学原理悄悄种到孩子心里。

▲图为耿烨晴 封人宇 拍摄

在化学奇幻工坊中,演示硫酸铜晶体生成时,蓝色晶体在热水里溶解、冷却后析出,镜子反射出亮晶晶的光影。成员引导联想:“水晶长大,像把烦恼慢慢变好” ,AI系统根据实验过程的数据和孩子对情绪的感受,做出“水晶成长治愈路径图” ,把化学现象和心理疗愈变成能看见的东西,让孩子观察奇妙变化时,学会感受情绪、疏解心里的事儿。

▲图为耿烨晴 封人宇 拍摄

在光学与化学实验后,实践团引导孩子绘制“光线路径图”,用线条、角度标记光线折射轨迹,梳理实验逻辑;同步鼓励孩子借AI创作“情绪光影日记”——以实验里的色彩、光影为灵感,搭配“蓝色光斑像被微风轻拂的湖面,让我平静”“红色溶液喷发,像藏不住的喜悦”等文字,把科学原理与内心感受深度绑定。AI成了乡村孩子手中的“魔法棒”,既点燃对光学折射、化学变化的好奇,又让创意火花在科学与情感的交融里绽放,实现知识探索和心理成长的双向奔赴 。

▲图为耿烨晴 封人宇 拍摄

一位留守儿童家长与志愿者交流表示:“大学生用新技术教孩子,既能学知识,又能开心玩,我们在外打工也安心!”实践团以“AI + 教育 + 心理”的创新模式,不仅填补了乡村教育在科技方面的空白,更搭建起了情感陪伴的桥梁,让孩子在科技探索中收获心灵滋养。

▲图为耿烨晴 封人宇 拍摄

此次暑期活动,是乡村教育拥抱未来的一次积极尝试。实践团用行动证明,AI不仅能为乡村教育带来科技变革,更能温暖孩子的心灵。正如一位成员所说:“我们想让AI成为乡村孩子看世界的‘窗口’,也成为他们心灵的‘伙伴’。”

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力量加入乡村教育的科技征程,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在AI的照耀下,既拥抱前沿科技,又滋养心灵成长,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路 。

▲图为耿烨晴 封人宇 拍摄

供稿:“全心服务”社会实践团 

通讯员:何靓怡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敏锐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6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