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讯(通讯员 潘娜 刘秀) 7 月 4 日下午,骄阳似火,湘潭大学法学学部赴湘潭市雨湖区先锋街道暑期社会实践团怀着对基层法治建设的热忱,走进先锋街道桐梓村调解室。在支部书记周扬、村委委员王斌的热情引导下,实践团成员实地观摩基层调解流程,亲身体验乡村治理从传统模式向法治规范化的深刻变革,感受法治力量在乡村扎根生长的蓬勃态势。
步入宽敞明亮的调解室,映入眼帘的是墙上悬挂得整整齐齐的《人民调解工作流程图》《调解纪律》等制度牌,它们以醒目的姿态彰显着调解工作的严谨与规范。王斌向实践团成员详细介绍道:“以往处理纠纷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村规民约,很多时候凭借经验办事。但如今,调解流程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彻底告别了过去相对随意的模式,全面与司法程序接轨,严格依照办理公共法律服务事项的规范流程开展工作,确保每一个调解环节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实践团现场观摩一起住房漏水引起的邻里纠纷的调解过程。王斌演示道,调解工作启动前,需要明确当事人信息、纠纷起因,随后进入调查取证环节,通过实地走访等方式收集证据;调解过程中,调解员要依据村规民约、法律法规,结合事实情况,引导双方协商,最终达成一致后,签订调解协议或进行口头调解。“别小看这起简单纠纷,现在口头调解也要及时录入系统。”王斌打开“基层司法数字化平台”演示操作。
期间,实践团成员刘佳好奇询问:“你们是如何知晓这些纠纷发生的呢?案件来源具体有哪些?”王斌耐心解答道:“案件来源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当事人主动到村委申请调解,像这起漏水纠纷的住户就曾来村委反映情况;二是公安机关委托移送,比如派出所处理治安案件时发现的民事纠纷会移交至村调委会;三是人民调解委员会主动介入调解,大多是周边村民打电话告知后,我们前往现场处置的。”
被问起调解的有效方式,桐梓村支部书记周扬指出:“调解时先讲“远亲不如近邻”等乡俗,按照村规民约处理,再摆《民法典》等相关法律法规,村民更容易接受。”在互动交流中,实践团成员了解到,桐梓村为保障调解流程规范化,定期组织调解员参加司法部门的专业培训,并设有专职调解员参与重大疑难案件调解。实践团成员刘雨感叹:“这种规范化的调解流程,不仅提升了纠纷化解的专业性,也增强了村民对调解结果的认可度,让法治真正融入乡村生活的细微之处。”
此次对桐梓村基层调解流程的观摩,让湘潭大学法学学部赴湘潭市雨湖区先锋街道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深切感受到基层法治建设的蓬勃活力与显著成效。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充分发挥法学专业优势,持续深入基层开展调研,为桐梓村乃至更多乡村的基层调解流程优化、法治建设完善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助力乡村治理在法治化轨道上实现新发展、新跨越。
文字 | 潘娜 刘秀
图片 | 刘雨 唐晴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潘娜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