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影摇曳处,灯火照归途|青承鱼灯突击队的鱼灯制作之旅

发布时间:2025-07-06 11:1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黄清   阅读 7.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6日讯(通讯员黄清)当指尖触碰非遗的温度,当竹篾化作灵动的鱼影,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正在悄然上演。7月3日,广东科技学院青承鱼灯突击队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敬意,走进潘氏鱼灯工作室,开启了一段与大良鱼灯的奇妙邂逅。

灯逢遗韵

推开工作室大门,一股裹挟着岁月的古朴气息扑面而来,空气中弥漫着浓厚的手工温度。墙上悬挂的成品鱼灯尤为惊艳——红似烈焰、金若朝阳,细密丝线勾勒的鳞片在光影中微微颤动,仿佛下一秒就要摆尾游动。

图为潘智江老师工作室摆动鱼灯

展板静静诉说着大良鱼灯六百年的传承史:从明清时期点亮顺德水乡的节庆盛景,到如今成为非遗瑰宝,每一笔都镌刻着时光的印记。

图为潘智江老师工作室潘氏鱼灯牌匾

传语悟史

“大良鱼灯制作技艺创始于清代中期,是流传于顺德区大良街道的传统鱼形花灯制作技艺……” 团队成员围坐在一起,认真观看大良鱼灯制作技艺的介绍片。当屏幕上展现出鱼灯制作的全过程时,大家眼中满是惊叹——这不仅是一盏灯,更是岭南文化的活化石。

图为广东科技学院青承鱼灯突击队成员聆听潘智江老师专访

潘老师向青承鱼灯突击队成员缓缓讲述大良鱼灯600年兴衰——从清代照亮水乡的盛景,到如今电动鱼灯的创新突破。队员们或凝神聆听、托腮沉思,或低头疾书、举机拍摄,专注的神情中流露着对非遗文化最纯粹的敬畏,让古老的鱼灯历史鲜活地从岁月深处“游”到队员们面前。

图为广东科技学院青承鱼灯突击队成员采访潘智江老师

践匠得法

在潘老师指导下,青承鱼灯突击队成员开启鱼灯制作之旅,制作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都像闯关。

1.扎架

首先选取预处理完成的椭圆竹枝,依据传统鱼灯形制进行框架搭建。在经老师精准标注的竹枝衔接处均匀涂抹白乳胶,采用十字交叉法将竹枝交汇处以细棉线进行双结固紧。按此步骤操作后,鱼的骨架已成型。

图为广东科技学院青承鱼灯突击队成员体验大良鱼灯制作

图为潘智江老师指导广东科技学院青承鱼灯成员制作鱼灯

2.扪纱

裁好纱后,用石花胶将其均匀地糊在鱼的骨架上。这一工序对成员们颇具挑战——白纱不能露出接驳口,不能有皱褶,也不能松动,必须绷紧、服帖。完成后,一个素白的鱼形便扎作成型。

图为广东科技学院青承鱼灯突击队成员制作鱼灯扪纱步骤

图为广东科技学院青承鱼灯突击队成员制作鱼灯扪纱步骤

3.装灯

在鱼尾骨架处钻出一个小孔,将纤细的LED灯串缓缓塞入鱼腹内。这一过程需格外耐心和细心。

图为广东科技学院青承鱼灯突击队成员制作鱼灯装灯步骤

4.着色

成员们发挥创意,先调配好颜料,然后在临摹好的鱼身上精心着色。大家按照自己的创意和想法为鱼身上色,涂绘时精心细致,确保每一笔都一丝不苟,最终呈现灵动逼真的效果。

图为广东科技学院青承鱼灯突击队成员制作鱼灯着色步骤图为广东科技学院青承鱼灯突击队成员制作鱼灯着色步骤

灯成续薪

经过多次尝试,这盏质朴的鱼灯终于完成。

图为广东科技学院青承鱼灯突击队成员制作鱼灯成品

图为广东科技学院青承鱼灯突击队成员制作鱼灯成品

从一片竹篾到一盏明灯,青承鱼灯突击队成员用双手触摸到了非遗的温度。这次实践,队员们在繁复工艺中感知匠心,在创新探索里触摸非遗的鲜活生命力。未来,愿队伍携手化作非遗星河中的点点微光,让非遗文化在时代浪潮中熠熠生辉!

图为广东科技学院青承鱼灯突击队成员与潘智江老师合影留恋

下一站,你愿意和青承鱼灯突击队一起,点亮非遗的灯火吗?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清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5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