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嵌”入青春,非遗焕发新潮——广财瓷韵匠心实践团探秘普宁嵌瓷

发布时间:2025-08-21 06:2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郑坤城   阅读 2.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为积极响应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的号召,近日,广东财经大学瓷韵匠心实践团走进揭阳市普宁市流沙西街道赤水村,开启为期一周的普宁嵌瓷非遗文化实践之旅。实践团通过调研学习、创意活化、数字传播等多元形式,以实际行动探寻非遗活化路径,让普宁嵌瓷在青春力量中焕发新活力。

访匠寻根,对话非遗匠人

实践团首站来到普宁嵌瓷传承基地示范点——陈伟钦嵌瓷工作室开展调研学习。陈伟钦老师先简单介绍了嵌瓷,再带领成员们观赏了工作室内以浮雕和立体雕为主的嵌瓷作品。从构思选材到镶嵌成型的每一环节都凝聚着非遗传承人的智慧,每件嵌瓷作品都诉说着匠人的心血与热爱。为深入挖掘嵌瓷背后的匠人精神,实践团对陈伟钦进行了专访。陈老师分享了自己与嵌瓷相伴数十载的故事,从初学的枯燥打磨到对复杂纹样的潜心钻研,再到坚守传承的执着热爱,诠释了“择一事终一生”的匠心。基于此次采访内容,实践团制作了纪录片《对话非遗|品瓷韵,悟匠心》,将陈老师的匠人故事与嵌瓷工艺制作细节相结合,展现传统技艺的精湛与传承者的坚守,让更多人感受非遗的生命力。


图为实践团与结对方负责人、陈伟钦老师开会商议此次实践安排

随后,在陈伟钦老师的带领下,实践团前往长安里、锦祖祠等代表性建筑参观。这些建筑上的嵌瓷历经岁月仍焕发光彩,陈老师细致讲解了图案寓意、布局巧思以及选材与建筑结构的融合等,让成员们体会到嵌瓷与地域生活、民俗信仰的深度交织,感受到其作为“建筑上的文化记忆”的独特价值。

图为泥沟村长安里十五座嵌瓷建筑群照片

青春创艺,创新IP赋能

实践团受邀参加普宁市文化馆举办的“传承嵌瓷艺术,推动非遗发展”主题直播活动。在直播中,成员们积极回答嵌瓷相关的问题并进行提问,分享了对嵌瓷文化年轻化传播的见解,在互动中深化了对嵌瓷传承意义的理解。为了进一步推动嵌瓷文化年轻化传播,实践团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以工作室内的经典锦鲤嵌瓷作品为灵感,打造了嵌瓷文化传播的年轻化IP“小瓷鲤”,并衍生出表情包等数字载体,旨在以更鲜活的方式让嵌瓷走进大众视野,融入大家的日常生活。

图为实践团与陈伟钦老师、普宁市文化馆馆长直播结束后合影留念

图为实践团制作的特色嵌瓷IP“小瓷鲤”

实践深耕,细品瓷韵魅力

在七天的调研学习中,实践团成员们在陈伟钦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塑胚、剪饶、贴饶和综合调整等核心环节,并由此制作了“一分钟嵌瓷冷知识”系列科普视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拆解专业细节,讲述技艺的“幕后故事”。习得技艺要领之后,成员们便亲手实践创作。从眼观到手动,成员们充分发挥想象,将个人理解融入嵌瓷作品创作中,在陈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沉浸式体验嵌瓷的制作过程。看似简单的嵌瓷作品,成员们在实操时却面临无从下手的慌乱,单是修剪瓷片就需要花费很多耐心与精力。当一件件带着青涩的作品完成时,成员们都深切感受到每一件嵌瓷作品的来之不易及其背后蕴藏的匠心。“这不仅是一次技艺体验,更是与非遗文化的深度对话。”实践团负责人感慨道。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陈伟钦老师手持嵌瓷作品合影

正如实践团负责人所说:“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让更多人看见嵌瓷的美,让这项非遗在传承中不断焕发生机。”未来,团队将持续搭建非遗与公众的桥梁,让千年瓷韵在时代脉搏中焕发新生机,以更鲜活的姿态融入当下生活,让这份传统技艺之美永不褪色。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郑坤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