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为探索科技助农新路径,翼起兴农科技服务队成员深入乡村一线,开展了一系列与无人机相关的实践活动。此次活动围绕无人机植保作业民意调研与无人机授粉技术研究两项具体工作展开,将理论知识与农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以实际行动为农业发展注入创新活力,充分展现了高校服务社会的使命担当。
▲图为无人机田间授粉作业图 供图:王芝银
为全面、深入了解当地居民对无人机植保作业的真实看法与需求,实践团队在出发前做足准备。成员们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情况,设计了包含基本认知、使用体验、改进建议等多个维度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既涵盖 “您是否了解无人机植保作业?”“您认为无人机植保的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等基础问题,也设置了 “您对无人机辅助杂交水稻授粉这项技术的态度是什么?”“对未来无人机植保技术发展有何期待?” 等开放性问题,力求全面收集民意。
▲图为团队成员调研图 供图:郁丽艳
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们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社区院落,与当地居民展开面对面交流。在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一位种植大户热情地分享道:“以前人工打药,几十亩地得请十几个人忙活好几天,现在用无人机,几个小时就搞定了,效率高还省钱!” 也有居民提出担忧:“有时候无人机在田间进行授粉作业时,会导致水稻倒伏,不利于后续收割” 还有村民表示:“无人机的价格偏高,负担压力过大。” 面对居民们的各种反馈,团队成员们始终耐心倾听,认真记录每一条意见与建议。这些宝贵的民意反馈,将为后续无人机植保技术改进、服务模式优化以及推广策略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切实架起了科研与实际需求之间的沟通桥梁。
▲图为团队成员调研图 供图:李珊
在杂交水稻育种领域,传统人工授粉方式因效率偏低、劳动强度较大等现实问题,对育种工作的推进形成一定制约。基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翼起兴农科技服务队围绕无人机授粉技术展开实践探索,着力推动该技术在育种领域的应用尝试。
授粉作业开展前,翼起兴农科技服务队成员们在杂交水稻种植区域进行了细致的前期准备工作。他们依据水稻种植密度、田间地形等因素,认真规划载玻片放置点位,确保能够全面、准确监测花粉分布情况。同时,无人机飞手们对无人机设备进行全面检测与调试,根据杂交水稻生长特性,设置好飞行高度、速度、旋翼转速等关键参数,为授粉作业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图为团队成员放置载玻片图 供图:李珊
准备工作完成后,搭载智能控制系统的无人机在飞手们的操控下平稳升空。无人机在杂交水稻上空保持匀速低空飞行,其高速旋转的旋翼产生强劲且稳定的风场,轻柔而有力地将父本植株上成熟的花粉均匀扬起。这些飘散的花粉在风场的作用下,精准地飞向母本柱头,高效完成授粉任务。
授粉结束后,团队成员们迅速回收田间放置的载玻片,并将其进行专业处理。首先,对载玻片进行染色,通过特定的染色剂让花粉在显微镜下更加清晰可见。然后,借助高精度显微镜,对载玻片上的花粉进行计数。最后,运用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对花粉数量、分布密度、附着情况等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以此评估授粉效果。根据分析结果,科研团队不断优化无人机授粉技术参数,调整飞行策略,逐步完善无人机授粉技术体系。
此次无人机相关实践活动,是将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的生动体现。通过田间调研,团队成员们深入了解了农业生产实际需求,增强了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借助无人机授粉技术研究,大家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提升了科研创新能力。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此类实践探索,进一步加强与农业生产一线的合作,不断优化无人机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为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助力乡村振兴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图为翼起兴农科技服务队合照 供图:龙乐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郁丽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