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业大学“红炬引航”小队赴北京市怀柔区宝山镇道德坑村,开启以“乡村振兴赋能行”为主题的三下乡实践,探寻红色文化振兴乡村路径。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入户调研,求索红色文化为乡村振兴注入动能的实践路径,让理想在田野生长,担当在实践淬炼,以脚步丈量乡村振兴征程,让青春之花在基层服务与乡村振兴实践中绽放光彩。
一:解码红色资源
小队成员首先来到道德坑村红色博物馆和弘德烈士陵园。博物馆共分为五大部分,分别是再现历史场景、医疗器具展示、军民鱼水情呈现、烈士纪念与缅怀、廉政教育内容。在讲解员的讲解下,小队成员深刻感悟到了“户户住伤员、家家做病房、人人当看护”的峥嵘岁月,其中让小队成员印象最深的是一座模拟正在手术的蜡像,两位医生神色紧张,另外一位护理人员一面提着油灯,一面递交器械,在场的人也随之提心吊胆起来。
烈士陵园中,苍松翠柏环绕,碑上的刻字历经风雨却愈发清晰。队员们怀着崇敬之心,听讲解员讲述这些无名烈士的故事,他们在解放战争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而捐躯。参观结束后,小组成员也自发组织了一分钟的默哀环节,在默哀中感悟革命先辈为民族解放事业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通过沉浸式参观,小队成员们深刻认识到,红色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更是激励当代青年挺膺担当的精神源泉。
▲图为红炬引航小队成员参观道德坑村红色博物馆
二、共话振兴路径
为了解红色文化带动乡村振兴实践经验,小队成员们与道德坑村党支部高书记、顾书记开展专题访谈。
在小队成员向两位书记提出道德坑村是如何规划村庄的转型之路,如何谋划村庄的未来,从贫困村到现在的乡村振兴示范村的问题时,两位书记介绍:在村庄初期,对于村庄的出路的确迷茫。但后来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又觉得村里这么好的红色资源可不能白费,从此踏上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型之旅:先自主创新发展红色产业,再设计 “十个一” 体验项目,编排《一碗羊汤》《让娘再送你一程》等红色情景剧,走出特色振兴路。访谈中,书记们也坦诚剖析瓶颈:宣传力度不足、体验项目同质化、专业人才短缺等难题待解。
针对书记们提出的发展难题,小队成员充分运用专业背景,给出了一系列务实而创新的建议:一方面,可以积极对接高校及中小学研学需求,将红色资源与农耕文化有机融合,打造“红色教育+农事体验”沉浸式研学路线,寓教于游,拓宽村庄客流来源。另一方面,也有队员提出深入挖掘本村视觉资产,提取标志性红色建筑、历史符号等元素,开发系列文创产品,打造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名片,增强品牌识别度和情感联结。
▲图为红炬引航小队与道德坑村高书记进行访谈
▲图为红炬引航小队与道德坑村顾书记进行访谈
三、深察民生实效
为精准评估红色产业对民生的实际带动作用,调研小队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走进道德坑村,深入农户家中开展访谈。
在前期与村书记深入访谈的基础上,小队初步梳理出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并运用专业视角预先拟定了若干改进方案的雏形。此次入户走访,不仅是为了核实情况、倾听民声,更是为了将这些尚在构思中的方案带到村民面前,听取最真实、最接地气的反馈。
队员们提出构想时不免心怀忐忑——既怕建议脱离实际、难以落地,又忧心得不到村民的理解与支持。就在此时,一位大娘朴实而坚定的话语温暖了所有人:“别担心,你们做什么,俺们都支持。”这份沉甸甸的信任,瞬间融化了大家的犹疑与不安。随着介绍深入,大娘不仅对小队提出的方向表示赞许,还结合本村实际,提出了许多更具操作性的建议,令项目方案愈发贴近现实、可行可信。
▲图为红炬引航小队与道德坑村村民访谈
入户调研的过程中,小队成员秉持严谨细致的态度,深入走访了 32 户村民家庭。通过与村民面对面的交流访谈,详细了解他们参与红色产业后的生活变化、实际需求等情况,共收回有效问卷 87 份,问卷涵盖了村民对红色产业的参与度、收入影响、项目期待等多方面内容。本次调研如同一份“发展诊断书” ,不仅帮助小队“摸清了家底,听到了心声”,更是帮小队在道德坑村如何为村子引来政策活水与发展机遇,推动村庄红色产业迈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新阶段,让村民共享更多振兴红利方面加深了思考。
告别道德坑村之际,队员们的笔记本已密密记录下村民的心声、书记的蓝图与一段段鲜活的红色记忆。大家纷纷表示,这次实践不仅是调研,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未来将把田野调研的所思所感转化为前进动力,持续深化对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探索,以专业知识响应时代召唤,用青春和奋斗为农业强国建设书写注脚,让不灭的红色火炬在乡野大地接力传承、永放光芒。
图片:尹迈婧
撰文:张希语 余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希语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