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浙江农林大学“青垄ART+”脉流计划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再次深入开化县下淤村,围绕村庄建设与旅游发展现状展开调研,以实际行动探索乡村旅游发展路径。
图 1下淤村村口
根据前期座谈会勾勒的调研蓝图,上午,实践团成员对村庄内部进行实地走访,深入未开发的旅游区域,详细记录村巷基础设施状况和公共空间分布情况,在细致考察中挖掘乡村旅游的潜在发展空间。艺术与乡土的碰撞,是此次调研的焦点。走访期间,实践团队重点关注下淤村艺术改造项目的利用情况,让凝固的创意保持生命力,让艺术化作滋养乡村的活水,为思考可持续发展路径收集第一手资料。
图 2下淤村内部
在全面掌握村庄基本情况后,实践团针对性地向村民、游客及村内艺术家发放问卷,并开展访谈,从多维度了解不同群体对乡村发展的看法与需求。龙坦窑非遗文化馆的经营者何珊珊在访谈中指出,下淤村目前仍存在旅游动线不太合理的缺点。她还提到,未来打造艺术村,需要立足本地实际,深耕特色文化资源,让开化县“根纸瓷砚”四大艺术文化名片真正响起来。
图 3实践团队成员采访村民
图 4实践团队成员采访何姗姗
为配合“泛下淤片区”规划推进,下午,实践团成员与“青耘乡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合作,分小组前往下淤村周边的桃溪村、密赛村等7个村落继续调研。各小组细致记录各村的生态底色、设施短板与资源禀赋,深入思考如何在片区发展中实现各村旅游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
图 5桃溪村
下阶段,实践团队将系统梳理调研数据与访谈内容,把散落的观察与思考串联成线,聚焦下淤村旅游路线优化进行细化设计,为推动下淤村实现“农艺旅”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智慧与力量。此次实践通过倾听多方声音、探索片区协同路径,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青春视角,彰显了青年人在连接理论与实践、推动城乡融合中的积极作用。
图:俞星辰、俞梦婷
文:季思彤、谢沚诺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俞星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