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开封市豫剧院排练室有了新变化,安徽师范大学豫剧调研团队与院团伴奏乐队展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合作表演。团队音乐专业的同学齐上阵,打皮鼓、抚中阮、吹梆笛,丰富伴奏层次,耍枪花、秀武艺,尽显豪爽侠义,唱豫腔、现豫韵,合声铿锵有力。
(图为安徽师范大学豫剧调研团队同开封市豫剧院乐队共同演练。何俊 供图) 豫剧依托于河南话起源发展,又因河南话与官话较为相近,贴近民生通俗易懂,再加上河南省是人口大省,河南人遍布中国多个地区,传播推广能力强。种种因素联合作用,豫剧被认为是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20世纪30年代,“现代豫剧之父”樊粹庭力求革新,实现土梆戏(豫剧前身)向现代豫剧的转型,并为“豫剧皇后”陈素真打造多部大戏,反响强烈,开创豫剧首个黄金时期。而后历经抗日战争、新中国建立、改革开放不同时期,豫剧展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涤耻血》“宁为剑下鬼,不做亡国奴!”吹响反击侵略的号角;《朝阳沟》“年轻人多理想展翅高飞,农村是我们的广阔天地”回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时代主题;《村官李天成》“当干部就应该能吃亏,能吃亏自然就少是非”歌颂基层干部的为民之心。
当今时代飞速发展,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风尚发生了巨大变化,豫剧的生存出现危机。数字网络对豫剧发展产生挑战的同时也为其提供机遇,一方面快节奏生活中年轻观众缺乏对传统戏曲的耐心、豫剧传承断层,另一方面得益于网络,豫剧文化有了更广泛的传播范围和更多元的传播渠道。同时,创新成为现阶段豫剧发展的一大课题,现代剧目的创新、服装妆容的创新、舞台灯光的创新,乃至唱腔唱法的创新,原创现代剧目《花开柳乡》“人心若开花,寒冬也生暖”讲述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结合时代特征丰富作品内涵,常变时新,迎合受众,让作为时代新人的年轻人传承弘扬是豫剧长久以来的发展之道。
为孕育接力传统的新生力量,开封市豫剧院多次开展参与“戏曲进校园”“大学生调研访谈”等活动,于表演和互动中让豫剧走进校园的舞台,走近学子的生活。开封市豫剧院优秀青年演员袁小月谈及:“我们的戏曲进校园活动,小学初中都有开展,甚至幼儿园都有”,豫剧院会根据不同年龄段计划针对性的活动内容,像幼儿园小学一般多是丑角亮相,容易吸引小朋友注意力;而对于更成熟的学生,则会相对侧重理论性知识。“年轻人对戏曲的兴趣源于了解”开封市豫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桑艳红提到,大学生对戏曲不了解时兴趣不高,但当他们了解戏曲的表演方式、故事情节、装扮和唱腔等背后的原因后,就会产生浓厚兴趣,进而可能就会发展为戏迷。
(图为袁小月老师受访照。匡曼滢 供图) 此次安徽师范大学豫剧调研团队进豫剧院合作演出是一次特殊之举,正式演练前,团队参与伴奏的成员与乐队老师交流学习,进行定调、节奏、声谱等的确认和改正。老师们指导教学时耐心亲切,或颔首微笑、或仰头大笑,一遍遍提醒注意,一次次亲自示范,眼中满是对学子的殷殷期望。“听说你们来,他们可高兴了!”开封豫剧院经纪人郭琮琪语气高昂。
(图为开封市豫剧院乐队老师指导团队成员。何俊 供图) 随着锣鼓前奏的引入,豫剧经典剧目《穆桂英挂帅》选段《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拉开帷幕。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后,排练室响起热烈的掌声,豫剧推广传承的薪火在这场跨际演练中灼灼燃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鲁旭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