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大学农学院大学生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团深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团、九团、十六团等多个团场,围绕农业发展展开调研实践。这段深入田间地头与企业车间的经历,生动展现了科技赋能下农业发展的新面貌,也让团队对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在十团、九团的田间地头,实践团成员在连队负责人的带领下,详细了解了当地主要作物的种植情况。农民们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与水稻,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出了一套科学的栽培和管理技术。以棉花种植为例,机械打顶技术的应用大幅减少了农户的人力投入;为响应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并改善土壤环境,棉花种植 2-3 年后会轮作其他粮食作物。而在小麦种植中,收获后复播玉米时保留小麦残茬的做法,既降低了农民成本,又起到了改良土壤的作用。与农户的交流中,团队还了解到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以及在农业种植中面临的困难,深刻体会到农民在艰苦环境中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应所付出的努力与坚韧。
实践团还走进十六团的相关企业,聚焦前沿技术与先进机械如何重塑棉花从田间到纱线的生产模式。在企业的棉田基地,大型智能化农机装备井然有序地作业,从精准播种、高效节水灌溉到机械化采收,棉田管理全流程实现了机械作业的高覆盖与精准化;空中无人机编织的智慧网络,进一步提升了管理效率。进入纺纱车间,尽管工人数量精简,但生产效率与纱线品质却同步跃升,充分展现了企业从优质原料基地向高附加值终端产品延伸的强大产业链整合能力。无论是田间的机械化军团,还是车间的智能化升级,核心目标都是推动棉花产业向更高质、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此次 “三下乡” 实践活动,让团队清晰看到了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强大驱动力 —— 从田间的轮作技术、机械应用,到企业的全产业链智能化升级,科技正深刻改变着农业生产模式。同时,农民们在坚守中探索的精神、企业对产业升级的追求,也让成员们认识到农业发展的复杂性与重要性。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应关注农业农村发展,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结合,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助力农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撰文 | 王晓峰 周本才让
图片 | 王宇嫣
一审 | 李亚鹏
二审 | 任冬涵
三审 | 张欣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亚鹏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