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索陕西省关中地区农业废弃物高效资源化利用,助力乡村农业生态发展,“渭水清源,绿动关中”——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学院赴陕西省关中地区农村可再生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路径探索暑期社会实践团在西安市高陵区团委和高陵区农业农村局的协助下于 7 月 21 日至 23 日奔赴西安市高陵区,开展暑期 “三下乡” 农业生态专题调研。实践团一行深入高陵区农业农村局、通远街道,张卜街道等地,通过与当地农业部门工作人员、村干部、种植户、养殖户面对面交流,实地查看秸秆处理现场、畜禽粪污利用设施等方式,详细了解当地种植业秸秆和养殖业粪污的处理现状、技术应用及政策落实情况,为研究关中地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有效路径积累了丰富的一手资料。
多元利用显成效,技术落地遇瓶颈
高陵区作为关中地区重要的农业产区,种植类废弃物以小麦、玉米秸秆及蔬菜藤蔓为主。调研显示,在政策推动与技术推广下,当地已形成 “肥料化为主、饲料化与基料化为辅” 的多元处理体系,秸秆综合利用率达 97% 以上。了解发现在种植物收割时一般为收割机带着粉碎机作业,秸秆被瞬间打碎后均匀撒在田间,随后深翻机将其埋入土壤。然而,深入调研发现技术实操仍有瓶颈。调查发现有些秸秆粉碎得不够细,还田后腐熟慢,下茬播种时总卡农机。此外,设施蔬菜秸秆处理的特殊性也凸显问题 —— 张卜街道塬后村的西红柿种植户反映,藤蔓含水量高,直接还田易引发病虫害,而 “双菌” 协同高温闷棚技术虽效果好,但农户对菌剂配比、闷棚时长等掌握不足,导致推广进度不及预期。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高陵区虎家村村民发放问卷 赵佳茜 供图
规模散户联动,循环链条初成型
高陵区畜禽养殖呈现 “规模化引领、散户协同” 的特点,废弃物处理已从 “无害化” 向 “资源化” 转型,综合利用率超 90%。在张卜街道张家村张双峰的养猪场内,一排排整洁的猪圈旁,发酵池与沼气池有序排列。猪粪经堆肥发酵后,和秸秆混合制成有机肥,正好施到旁边的蔬菜大棚里。这种 “养殖 - 粪污 - 种植” 模式不仅让农场每年大大节省了化肥,产生的沼气在日常生活中也得以利用。
图为团队成员在高陵区张卜街道张家村养猪厂内收集猪粪便样品 赵佳茜 供图
政策托底 + 技术赋能,构建全链条支撑
“秸秆能不能用好,关键在‘最后一公里’。” 在高陵区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座谈中了解到,区里组织百名干部包村,从收割到还田全程指导。政策激励同样见效,在通远街道仁村,村民们只要落实秸秆还田、科学施肥,每亩地能领 50 元补贴,村里还建成了 3 处秸秆临时堆放点,由街办统一转运至生物质发电厂,彻底解决了散户秸秆堆积难题。
技术服务则打通 “最后一米”。区畜牧技术推广中心的技术员每周驻村两天,在张卜街道东关村,他们正指导农户调试 “秸秆基料化” 设备:“把秸秆粉碎后加菌剂,能种出羊肚菌,每亩效益比种玉米高 3 倍。” 据统计,仅今年上半年,全区已开展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培训 42 场,覆盖农户 1800 余人次。
图为高陵区农业农村局人员向实践团成员介绍高陵区有关农村可再生废弃物处理的相关政策 赵佳茜 供图
种养结合成样板,闭环模式可复制
在通远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区,实践团看到了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 “升级版”。园区内,蔬菜秸秆经粉碎后送入食用菌大棚做基料,菌渣与养殖场粪污混合发酵成有机肥,再回施到蔬菜大棚,形成 “秸秆 - 菌菇 - 粪污 - 有机肥 - 蔬菜” 的闭环。“这个模式让园区农资投入减少 40%,废弃物基本零外运。” 示范区负责人介绍,目前该模式已在全区 4 家省级农业示范园区推广,带动周边 500 余户农户参与。而 “稞青”“泾渭安民” 等品牌的农产品,正凭借 “全程绿色种植” 标签进入西安大型商超,溢价空间比普通产品高 20% 以上。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高陵区农业农村局相关科室人员座谈结束后合影留念 焦子轩 供图
此次调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得到了高陵区团委和高陵区农业农村局的大力支持,为实践团深入了解当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情况提供了诸多便利。三天的调研中,实践团从田间地头到企业园区,从政策解读到技术实操,全方位记录了高陵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探索。调研积累的数据与典型案例,将为后续研究提供有力支撑,助力探索农业绿色发展的可行路径,让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赋能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双赢。
通讯员 黎子俨 赵佳茜 胡宇森 焦子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韦书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