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大学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赴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良村中心小学开展活动
大学生云报7月2日讯(通讯员 陈彦尧 韩菁)7月2日,集美大学师范学院“青春沃土”实践队以“探索自然之美”为主题,在漳州市华安县良村中心小学开展了“河流的‘黑色眼泪’”和“天空的‘灰色面具’”这两门课程,以 “自然解码者” 身份开启双课联动的环保启蒙行动。孩子们在立体粘土模型与气象站建造中,亲历了一场“从污染认知到治愈实践”的生态觉醒。
指捏污痕塑碧水 掌覆淤伤唤清流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大自然赐予我们最美的礼物。”实践队队员陈彦尧以诗意的语言开启了“河流的‘黑色眼泪’”课程,引领孩子们深度探索河流污染的现状与困境。课程伊始,队员陈彦尧向孩子们介绍了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等多种常见山水污染类型及其成因,并展示了河流被污染后的图片。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让孩子们直观认识到河流污染的严重性。接着,她以当地“罗溪水库”改造项目为例,讲述政府是如何通过生态修复、污水治理等措施改善水库环境的。孩子们听得全神贯注,不时举手提问:“水库的水能直接喝吗?”“我们平时要怎么保护河流呀?”队员黄妍妍耐心解答,并鼓励大家从身边小事做起,不在河里乱丢垃圾、节约用水,极大提升了孩子们的环保意识。
图为实践队成员陈彦尧和学生们共同制作“山水污染立体模型”合影。
集美大学“青春沃土”实践队队员刘子君摄
课堂上,孩子们积极投入到立体粘土模型的制作中。他们用彩色粘土在纸板上精心黏贴,模拟出河流被污染的场景:原本清澈的河水变得浑浊,垃圾漂浮其上,水生生物失去了家园。在队员们的帮助下,一个个“山水污染”立体模型在孩子们的手中逐步形成。看着这些流着“黑色眼泪”的河流,小朋友黄晨妤紧锁眉头,清澈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忧虑:“原来污染离我们这么近,以后我一定要节约用水,不乱扔垃圾!”
图为学生们与实践队成员完成“山水污染立体模型”合影。
集美大学“青春沃土”实践队队员刘子君 摄
天构云痕量阴晴 手制风翼追晴空
“天空的‘灰色面具’”这门课程聚焦大气污染问题,带着孩子们将目光投向天空,探寻那片广阔天地间隐藏的环境危机。实践队队员韩菁以近几年天气变化为切入点,引导孩子们思考大气污染的成因,讲解雾霾、酸雨、光污染等天气污染的形成机制。从城市上空的雾霾到危害建筑物、森林与土壤的酸雨,实践队队员通过一组组对比鲜明的照片展示,让孩子们在感受环境变化的同时,感受天气变化对人类健康带来的潜在危害,从而对天气污染形成更加立体、科学的认识。“老师,为什么会有雾霾?”“酸雨是怎么形成的?”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求知若渴的提问此起彼伏。队员们寓教于乐,耐心解答,并鼓励大家从身边小事做起,节约用电、绿色出行,共同守护蓝天白云。
课程的高潮是“小小气象站”模型制作环节。孩子们分组合作,利用吸管、纸板等简易材料,组装出包含风向仪、温度计、太阳能板、百叶箱和雨量器的迷你气象站模型。
图为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小小气象站”风向标。
集美大学“青春沃土”实践队队员刘子君 摄
活动现场,每个小组都分工明确,有的负责裁剪材料,有的组装零件,还有的认真记录制作步骤。一个孩子举手提问:“老师,为什么太阳能板斜着放效果更好?”实践队员刘子君蹲下身,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孩子们解释了太阳高度角与能量接收的关系。时间流逝,一个个充满奇思妙想的小小气象站陆续诞生,孩子们还给自己的气象仪器画上各种装饰。通过动手实践,他们不仅学到了气象知识,还深刻认识到开发清洁能源和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激发了他们的环保热情。
图为学生们共同展示他们的“小小气象站”。
集美大学“青春沃土”实践队队员刘子君 摄
少年沃土生新绿 一扇晴窗见青山
此次课程不仅让孩子们学到了实用的环保知识,更通过互动实践激发他们探索自然之美,了解科学之趣的热情。实践队队员李柏恺表示:“这样的课程非常有意义,既拓展了孩子们的视野,又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这种寓教于乐、注重实践的教学效果远超预期。” 活动结束后,许多孩子兴奋地表示,要将学到的知识带回家,和家人一起保护环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为良村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带来了知识与欢乐,为当地的环保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实践队将继续传递环保理念,助力和美乡村建设。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孩子会带着这份对自然的热爱与担当,成为守护绿色家园的中坚力量。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学生们在“小小气象站”课程结束后合影。
集美大学“青春沃土”实践队队员刘子君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彦尧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