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旅与非遗的交织里,看见乡村振兴的青春期待
大学生云报8月30日讯(通讯员 麻智嫣)湘西的盛夏,群山苍翠,溪流淙淙。作为吉首大学研究生“三下乡”调研团队的一员,8月24至27日,我与伙伴们踏上了吉首市矮寨镇的土地。从横亘峡谷的矮寨大桥,到依山而建的德夯苗寨;从非遗传承人指尖流淌的千年技艺,到村支书口中“一锄头一锄头挖通”的致富之路……短短四天的深度调研,我们不仅用脚步丈量了一座古老苗寨借文旅之力奋力“破圈”的鲜活轨迹,更真切触摸到乡村振兴宏大叙事背后那份对“青年力量”的深切呼唤与殷殷期待。这里的故事,关乎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关乎坚守与创新的碰撞,更关乎青年一代的责任与担当,值得被更多人听见。
文旅破圈:百万游客背后的“苗寨吸引力”
走进矮寨大桥游客服务中心,讲解组经理杨丽丽的忙碌身影是苗寨旅游火爆的最佳注脚。“暑假期间,亲子团络绎不绝,家长们都想带孩子来体验原汁原味的苗族文化。”她的话语道出了德夯苗寨的独特吸引力。经过多年精心打磨,德夯苗寨及周边区域已成功塑造出“红色印记+非遗瑰宝+自然奇观”三位一体的文旅融合IP。
抗战时期修建、堪称“公路奇观”的矮寨盘山公路,如今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吸引着众多青年学子前来感悟先辈的艰辛与坚韧。每天上午10点、下午3点,铿锵有力的苗鼓声准时在寨中响起,30分钟的表演鼓点激昂、舞姿奔放,淋漓尽致地展现苗族儿女的精气神,总引得游客随节拍击掌喝彩。在苗绣、扎染、蜡染等非遗展示区,针线穿梭、染料晕染,古老的美学在指尖绽放,成为年轻游客镜头下的焦点和社交平台上的热门话题。
▲图为德夯苗寨非遗表演
▲图为苗族非遗表演
为了打通游客“走进来”的“最后一公里”,当地做足了功课。一条连接吉首火车站与矮寨奇观旅游区的公交专线每天6趟往返,票价亲民(全程10元,短途3元)。前往德夯苗寨亦有多种选择:公交直达、沿着风景如画的天问台栈道徒步约40分钟(途中可乘实惠的学生电瓶车),或等待旅游专线。“凭学生证只需10元就能畅游苗寨,所有手工作坊免费参观。”2006年出生的学生讲解员小石自豪地介绍。这位“景区新生代”带领我们走过弥漫着木香的榨油坊、飘着豆香的豆腐坊,竹篮上清晰可见的新鲜竹屑,无声地诉说着“看得见、摸得着”的活态传承。
据统计,该区域年均游客接待量持续稳步攀升,国内游客占比超过90%。文旅产业如同一座无形的桥梁,不仅为苗寨带来了旺盛的人气,更成为其连接广阔外部世界、激活发展动能的生命线。
二、 非遗之困:时爷爷的草编与那些“等待年轻人”的老手艺
在竹编坊旁浓密的树荫下,我们遇到了70岁的时爷爷。他正专注地低着头,粗糙却异常灵巧的手指翻飞,一束普通的稻草在掌心娴熟地缠绕、打结,迅速呈现出草编物件的雏形。“这手艺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时爷爷抬起头,笑容淳朴,“十几岁就开始编,暑假时靠它挣学费,这一编就是六十多年。”如今,他每月在景区工作26天,编织的草鞋、草帽等物件由景区统一销售,既能获得一份稳定的收入,又能向四方来客展示这门濒临失传的老手艺。
▲图为时爷爷进行草编活动
▲图为实践团成员拍摄时爷爷创作视频
然而,谈及传承,老人明亮的眼神黯淡下来,语气也变得沉重:“孩子们都在外地打工,没人愿意学这个。年轻人总说,编这个太费功夫,不如打工来钱快。”我们的调研印证了时爷爷的忧虑:不仅是草编,苗绣、竹编等核心非遗项目的从业者,也多为50岁以上的长者,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比不足一成。在民族文化园绣坊,埋头刺绣的阿姐每天坚持工作到下午五点半,她的话语中带着期盼与无奈:“要是真有年轻人愿意学,我一定倾囊相授。就怕……没人愿意走进这扇门。”
非遗,是苗寨得以屹立于世的灵魂与根基。然而,“后继乏人”的困境,如同沉重的石块,压在每一位传承人的心头。作为青年研究者,凝视时爷爷手中那凝聚着时光与智慧的精巧草编,我们猛然惊醒:这些老手艺能否存续、焕发新生,其未来,就藏在我们这代年轻人的选择、认知与行动之中。
三、 乡村蝶变:从“锄头开路”到“文旅兴业”的奋斗征程
“1986年,老一辈村民硬是靠着一锄头一锄头,凿通了通往矮寨镇的生命线;1992年,老支书又带着大伙儿,向巍峨的盘古峰发起挑战,只为给子孙后代闯出一条活路。”德夯村支书,这位土生土长的苗寨汉子,用朴实的语言向我们勾勒出这片土地惊人的“韧劲”。正是这两条凝结着血汗与希望的“自力更生之路”,让深锁大山的德夯苗寨第一次拥抱了山外的世界,迎来了文旅发展的曙光。
如今,德夯村的146户村民早已告别绝对贫困,曾经的9户贫困户全部实现稳定脱贫。蝶变的密码深植于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高端民宿“德夯雅舍”不仅每年向村集体缴纳10万元分红,更直接解决了多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的问题。村民自家种植的蔬菜、养殖的鸡鸭,直供民宿和景区餐馆,销路稳定,收入有保障。在旅游淡季,村两委积极组织民宿经营者前往重庆等大城市“取经”,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升服务水平。此外,“大学生志愿者是常客,帮我们检票、维持秩序,我们也给予适当补贴。”村支书强调,“就是想创造更多机会,让年轻人了解苗寨、爱上苗寨。”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村支书
然而,调研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返乡创业就业的青年力量仍显单薄。学生讲解员小石透露,她这一届全村仅有4人考上大学,“年轻人大都出去了,真正回来开民宿、投身文旅产业的还是少数”。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的宏大工程,不仅要千方百计“把游客引进来”,更需要持之以恒、多措并举地“把青年留下来、吸引回来”。人才的回流与扎根,才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引擎。
四、 青春答卷:我们的乡村,我们的责任
调研结束的傍晚,金色的夕阳为壮丽的矮寨大桥披上盛装,远处苗鼓的余韵仍在山谷间悠悠回荡。作为参与“三下乡”的青年学子,这次深入苗寨腹地的经历,带给我们超越书本的震撼与思考。德夯的故事,远不止于一个乡村的华丽蜕变,它更深刻地提出了一个时代命题:在快速现代化的洪流中,传统与现代如何共生共荣?乡村的振兴之路,如何成为青年成长的广阔舞台?
面对非遗传承的断层危机,我们或许可以发挥专业所长,运用设计理念与市场思维,帮助老手艺开发更具时代感、更符合年轻人审美的新产品,让古老技艺在市场中焕发生机。面对青年返乡意愿不强的现实,我们理应成为沟通的“桥梁”与“信使”,利用校园、社交平台等渠道,将乡村蕴含的机遇、潜力和真实生动的故事,传递给更多同龄人。而作为研究者和观察者,我们有责任将调研中发现的真问题、好经验,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建议,为政策制定、社会关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正如报道开篇所述,乡村的未来,热切呼唤着青年的智慧、活力与担当;而青年的成长,也必将在广袤乡村的沃土上,找到施展才华、实现价值的无限可能。当更多青年愿意走进乡村、读懂乡村,用知识、热情与创新精神与乡村共同成长,这场关于传承与发展的时代交响,必将奏响更加澎湃的乐章。这,正是“三下乡”实践最深远的意义,也是我们此行带回的最珍贵收获。(通讯员:麻智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麻智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