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9日讯(通讯员 王祥)在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大泗镇的夏日田园里,7月的阳光穿透云层,洒在连片的翠绿之上。当大多数年轻人在空调房里规划假期时,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农商管理学院“乡韵焕新”暑期社会实践团的成员们,正用沾满泥土的双脚,丈量着乡村振兴的新路径。他们以直播间为“新农具”,在大泗镇的土地上,书写着属于青春与乡土的动人故事。
▲图为实践团合影
一、初遇: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
7月20日清晨,实践团成员们背着行囊踏入大泗镇。这个被田园与希望包裹的小镇,于他们而言,是未知的“战场”。团队里,有擅长直播运营的“技术咖”,有对农产品如数家珍的“农科迷”,还有能把故事讲得让人心头一暖的“文艺青年”。他们此行的目标清晰却又充满挑战——不只是把农产品卖出去,更要让大泗镇的“土宝贝”们,带着乡土温度走向远方。
初到大泗镇泗水年华乐动田园,成员们便一头扎进调研里。烈日下,他们跟着农户穿梭田间,听老把式讲作物生长的“门道”;暮色中,围坐在农家小院,记录下那些关于土地、关于传承的故事。“奶奶,这葫芦瓜咋长得这么好?”“这可是咱大泗的水土养的,俺们侍弄它,就跟侍弄娃似的。”农户质朴的话语,成了成员们直播故事的“活素材” 。
▲图为实践团调研当地农户
二、耕耘:直播间里的乡土“声”活
实践团搭建的直播间,就设在田园边的简易棚里。直播设备刚架起时,蚊虫围着灯打转,网络信号也时不时“闹脾气”,但没人喊苦。当直播镜头亮起,成员们的紧张与羞涩,在看到屏幕另一端网友的期待时,化作了讲述的热忱。
“家人们,你们看这颗番茄,刚才还挂在藤上晒太阳呢!”成员小李举着刚采摘的番茄,镜头里,番茄表皮的晨露折射着光,背后是一望无际的田园风光。他们不再是简单的“带货主播”,而是乡土故事的“翻译官”:讲大泗镇农户凌晨三点起床侍弄果蔬的辛苦,讲每一份农产品从播种到收获的坚守,讲这片土地世代传承的农耕智慧。
网友们隔着屏幕互动,有人问“这土豆咋和超市的不一样”,成员小王立刻蹲下,扒开田垄,露出带着泥土的土豆:“咱这是‘接地气’的土豆,没那么规整,可每一口都是大泗镇的原汁原味!” 直播间里,笑声与感动齐飞,订单量随着故事的流淌不断上涨,而屏幕这头,成员们的嗓子哑了,眼睛却亮得像夏夜星辰。
▲图为实践团直播带货
三、共情:让土产“开口”说乡愁
在直播间隙,实践团做了件“浪漫”的事——为大泗镇的农产品“写故事”。他们走访农户,收集老照片、老物件,把农产品的“前世今生”编成短视频。在介绍大泗特色米酒时,成员们找到了镇上酿酒三十年的陈师傅。昏暗的酒坊里,陈师傅布满老茧的手摩挲着酒坛,讲述着“祖上传下的手艺,不能丢”。这段视频放进直播间后,网友纷纷留言:“喝的不是酒,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传承!”
他们还别出心裁地搞起“田园直播游”,带着网友“云逛”大泗镇:看清晨的薄雾漫过稻田,听午后的蝉鸣在林间喧闹,赏傍晚的余晖染透荷塘。网友们惊叹:“原来乡村这么美,这才是向往的生活!” 而那些曾被认为“上不了台面”的农产品,在青春视角的解读下,成了乡愁的寄托、乡土的名片。
▲图为实践团带着网友“云游”大泗镇
四、回响:青春力量激活乡土新篇
十几天的实践,直播间里的订单像雪片般飞来,大泗镇的农产品走出了泰州,走向了全国。农户们数着订单,眼角笑出深深的纹路:“这些娃,真中!” 而实践团成员们,皮肤晒黑了,手上磨出了茧,心里却装满了乡土给予的力量。
这场青春与乡土的相遇,没有惊天动地的口号,只有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他们用直播的形式,打破了城市与乡村的隔膜,让乡土的温度,通过网络信号传递到千万个屏幕前。在大泗镇的土地上,他们种下的不只是直播助农的种子,更是青年一代对乡村振兴的责任与热爱。
当实践团成员们离开时,大泗镇的田间地头,仿佛还留着他们奔跑的身影;直播间里,那些关于乡土的故事,仍在网友的分享中延续。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暑期实践,而是一次青春与乡土的双向滋养——乡村给了青年成长的土壤,青年为乡村注入了创新的活水。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里,这样的青春故事,正成为最动人的注脚,续写着土地与青春的不解之缘 。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祥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