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5日讯(通讯员 蔡敏夫、杨阿啦雪、朱璟、阎靖晗)辽宁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逐光小队深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马号镇黄古村及黄古小学开展为期三周的以“推广普通话 你我共助力”为主题的暑期“推普”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通过调研、支教、文化传播等途径,探索“3+5+多元”的“推普”模式,即以开展实地走访、“一对一”访谈及问卷调查,“五色”教育融合与多元实践教学,为“推普”的顺利推进和成效落地奠定坚实基础。
逐光小队以线上“推普”启动会为抓手,研讨调研方向、实践场所及实践方法,明确了“调研先行、教学跟进、文化融合”的“推普”工作思路。同时,逐光小队积极与黄古小学相关领导老师们取得联系,争取相关师资支持,筑牢“推普”实践根基。
图为线上“推普”启动会
深入调研:直面语言困境,找准“推普”难点
逐光小队兵分多路,深入黄古小学、村头屋前等地,通过实地走访、一对一访谈及问卷调查的实地调研方式,掌握村民普通话掌握现状。调研发现,苗语的鼻冠音、短促元音及复杂声调,导致黄古村民学习普通话时易出现声母混淆、发音不到位等问题。而词汇与语法的差异,进一步加剧了沟通障碍。“苗语的声调特别复杂,许多音调在普通话里没有,学起来较为吃力。”一位村民向队员坦言。这种语言隔阂直接影响村民外出务工或农产品外销的机会。
图为逐光小队实地调研(组图)
期间,逐光小队还特意走访了扎染技法匠人,队员们围在匠人吴奶奶身边,亲手拿起染布、染料,跟着吴奶奶学习扎结、浸染的技法,指尖触碰着温润的布料,鼻尖萦绕着染料的独特气息,真切体会到每一道工序里蕴含的匠心与智慧。
在与匠人吴奶奶的交流中得知,“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我们老一辈想把这手艺传下去,可嘴里的苗语口诀,外人听着就像听天书,怎么教得出去哟。”吴奶奶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摩挲着布料,话语里满是无奈与惋惜。这番话像重锤般敲在逐光小队队员们心上,切感受到这门古老技艺正面临着因语言壁垒而断层的危机,让他们对非遗传承的困境有了更刻骨的体会。
图为逐光小队拜访扎染技法匠人及亲手实操(组图)
正是这一刻,逐光小队队员们心中的信念愈发坚定:“推普”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宏观愿景里,更要落到“守护文化根脉”的具体实践中——用普通话架起沟通的桥梁,让苗语里的技艺密码能被更多人听懂,让扎染这样的珍贵遗产能跨越语言的鸿沟,在新时代里继续流转生辉。
多彩课堂:“五色”教育融合,激活“推普”活力
逐光小队依据前期实地调研情况,将“推普”实践的核心落在黄古小学的“五色”教育课堂,巧妙地把普通话教学与思想引领、知识传授、文化传承有效融合,让“推普”在多彩课堂焕发生机。
“红色”文化主题团课上,逐光小队队员们鼓励孩子们用普通话绘声绘色地讲述着贵州大地上的革命故事,一颗颗爱国的种子也在稚嫩的心田里悄悄萌芽、生长;“紫色”文化传承课上,逐光小队队员们指导学生们在漆扇课上绘制专属图案,用普通话讲苗族故事,让传统文化在指尖绽放;在宣讲扎染技艺的“蓝色”非遗课堂,以“推普”感悟非遗文化的内涵,让非遗文化在语言交流中焕发新生;“青色”科学教育课上,逐光小队队员们发挥专业所长,化身“桥梁工程师”,带学生们在青霞流转的光影里,仿佛魔法悄然施展,探寻科学的魔法,解锁一个个科学小奥秘,更深深体悟了科学的无穷魅力;“橙色”生命教育课,“生命小树苗”化身为小老师,逐光小队队员们与学生们一起跟着它学习成长的智慧,在轻松的氛围里掌握了调试心理健康的小技巧,也学会了用温暖的语言关心自己和身边伙伴的身心健康,让成长的道路充满阳光与力量。
图为逐光小队使用普通话上课日常碎片(组图)
鲜活实践:多元精准“推普”,浇灌成长之花
逐光小队以精准化行动让语言桥梁愈发坚实,一系列鲜活实践活动让“推普”扎根土壤、焕发生机。
针对部分普通话基础薄弱的小学生,逐光小队队员们开启“一对一”精准辅导。活动室里、课桌旁,队员们像大哥哥大姐姐般,轻握孩子的手逐字纠正发音,用卡通图片教认词语,编创“词语接龙”小游戏。苗族小学生们起初总低着头抿嘴笑,经过两周相处,已能大声用普通话大声朗读课文,眼里闪烁着自信的光。
实验室里,化学实验成了普通话教学的奇妙载体。逐光小队队员们边演示操作,边用通俗语言讲解“溶液变色”的原理。“看,这试纸像被太阳施了魔法!”学生们争相用普通话分享动手实验感悟,科学术语在互动中自然融入日常表达。
漆扇工坊更是热闹非凡。孩子们手持画笔,在扇面上描绘苗族银饰、吊脚楼图案,逐光小队队员们趁机引导大家用普通话描述设计思路。“我画的是奶奶的银项圈,上面有蝴蝶花纹”“这是我们村口的桥,下雨时会有彩虹”,稚嫩的声音伴着颜料的芬芳,让传统文化在语言交流中流转,也让普通话成为传承之路上的得力助手。
从课堂到工坊,逐光小队队员们让“推普”既有精度又有温度,浇灌成长之花,小学生们成为了“推普”的“小能手”,不仅自己乐于使用,还会主动将所学传递给家人——教父母用普通话读政策、用普通话与周围村镇民众交流,为黄古村的发展注入“推普”活力。
图为逐光小队开展多元实践(组图)
成果显著:语言架起桥梁,收获成长蜕变
二十余天的“推普”实践时光如白驹过隙,却在逐光小队每个队员的青春里刻下了深刻的成长印记。从初抵黄古村时的手足无措,到离别时的从容笃定,逐光小队队员们的蜕变藏在每一堂精心设计的课堂里,浸在每一次与村民的耐心交流中。
更令人欣喜的是,“当看到孩子们用普通话自信地朗诵诗歌,看到村民们用新学的词汇讨论生计,我真切感受到了青年担当的重量。”逐光小队杨阿啦雪和其他队员们交流时的真切话语,道出了队员们的共同心声。那些为设计一堂课熬红的双眼,那些为教好一个发音重复的千百遍,都在看到成果的瞬间化为滚烫的感动。这场“推普”之旅,不仅让逐光小队队员们学会了用专业能力服务社会,更让他们读懂了“担当”二字的千钧分量——青春的成长,从来都与时代的需求紧密相连。
图为逐光小队与黄古小学学生们合照留念(组图)
“推普”之路从没有终点,唯有步履不停的进行时。当二十多天的“推普”实践画上句点,逐光小队的队员们带着黄古村孩子们的笑声、村民们的期盼,将“推广普通话 你我共助力”的初心深深镌刻进青春坐标,时刻准备着向更广阔的乡村大地昂首迈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阎靖晗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