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2025年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号召,7月25日——8月3日,滨州医学院中医学院医路“童”行社会实践队赴山东省滨州市水落坡镇,以“行走的思政课”投身乡村实践。实践队秉持“传承岐黄薪火,服务乡村振兴”的初心,通过中医药文化传播、健康服务、乡村调研等形式,将“中医生活化”理念融入基层实践,织就融合文化传播、健康守护的温暖网络,让岐黄薪火在乡野传递。
当好文化传播者,岐黄文脉润童心
实践队以《红楼梦》中医药元素为切入点,在水落坡镇刘古良村举办“红楼寻百草,童心遇岐黄”中医药文化夏令营,通过20余堂特色课程融入医德教育、体质辨识等内容。孩子们了解制作解暑饮品、中药风筝和滴胶饰品,在实践中体会药食同源智慧。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张加余教授以“纸色谱法与中药有效成分鉴别”开课,借助“魔法色谱花”实验讲解科学原理,激发探索兴趣。
▲图为实践队成员为孩子们授课
实践队组织夏令营营员和家长走进滨州市中医医院,在一站式服务大厅感受十二时辰创意灯、大医精诚竹简等中医药元素的文化内涵;在中药房识药材、闻药香,学习中药性味功效;在中医药文化苑参与中草药翻牌、名医猜谜等互动项目;在适宜技术推广中心体验耳穴压豆等疗法,让书本知识在实践中具象化。
▲图为营员们在中药房识中药
当好健康守护者,医者仁心暖基层
建军98周年之际,实践队联合省派第一书记团队,以“入户+集中”模式为退役军人及家属送健康。走访四村提供问诊、耳穴压豆、血压测量服务,普及夏季养生知识;在烈士李向前家中,结合健康咨询聆听革命故事,厚植军民情谊。
▲图为实践队成员入户为退役军人及家属提供健康服务
深入刘古良村等四村开展志愿服务,为村民推拿缓解肩颈酸痛,用耳穴压豆调理失眠等不适,讲解防暑祛湿知识与药用植物识别方法。借助滨州市村BA举办契机,在刘古良村篮球场打造中医药文化夜市,设健康服务站、互动摊位及非遗文化展位,让村民在观赛间隙感受中医药魅力。
▲图为实践队为当地村民推拿按摩
▲图为中医药文化夜市上队员给村民盛酸梅汤
当好乡村观察者,实践调研促振兴
在阳信县水落坡镇中学,队员们建成了第二个“岐黄文化角”。不同于短期实践活动的流动式传播,墙上的经络图、陈列的中药标本、摆放的中医器具,这些扎根校园的实物与场景,将长期驻守在学生身边,继续成为课堂外的“第二老师”,让孩子们在课间驻足、课后探索中,潜移默化地接纳传统文化的滋养。
▲图为实践队在水落坡镇中学建成的岐黄文化角
“守护‘瞳’真”青少年中医药护眼行动中,队员们深入第一书记驻村,用调研数据为乡村视力健康建言。他们发放问卷记录青少年用眼习惯,与家长座谈了解电子产品使用时长、户外活动频率,针对性开展护眼课程:讲护眼智慧,教推拿、耳穴压豆技法,指导眼保健操。这些基于调研的精准服务,是青年学子用专业知识回应社会问题的体现——小我之思,转化为守护乡村青少年健康的实际方案。
▲图为实践队与家长座谈
在省派第一书记带领下,走访驻村感受乡村振兴活力:刘古良村的彩绘墙与十二工坊榫卯技艺、张马村的振兴项目与事迹展板、东綦村的党史文化小路、五支刘村的戏曲文化广场,展现非遗与基层治理的融合。走进刘古良村药田,了解射干种植、加工及产业链模式;在水韵古街博物馆,从老车轮、德字牌匾等器物中感悟传统文化内涵。
▲图为实践队在博物馆前的合照
从课堂到乡野,从文化启蒙到健康守护,队员们以岐黄之术为笔,以青春热忱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写下属于新一代的答案。未来,医路“童”行社会实践队将继续带着专业自信扎根大地,让中医药文化在青春实践中焕发新活力,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通讯员:安思彤)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安思彤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