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舞台承古韵,青春力量续华章

发布时间:2025-08-10 18:5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陆益嘉   阅读 2.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2025年7月下旬,来自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的“闽剧总动员联盟”实践队,在文学院教授李连生和辅导员杨晶的指导下,前往福建省实验闽剧院进行了一场探索闽戏非遗的暑期社会实践。队员们通过实地观摩、深度访谈、后台参与、素材收集等方式,系统性地调研了闽剧艺术。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团队取得了纪录片拍摄、文创设计、公众号推文等系列成果,积极探索闽剧在当代实现活态传承的新路径。

图为实践队留影

妆服凝神采,舞美蕴哲思

7月22日,队员们深入后台,亲身体验并详细记录了闽剧的化妆造型过程,并对戏服的款式、色彩、图案进行了细致考察。舞台技术人员的讲解,让团队深刻领略了闽剧“一桌二椅”的舞美奥妙:简简单单的桌椅,却能幻化出山崖城楼、轿马舟船等丰富场景。

老旦的银丝素髻,沉稳端庄;小生的方巾飘带,潇洒俊逸——妆容发式传递着角色的身份与气质。而服饰深深烙印着本土文化印记,比如蝙蝠、葫芦等纹样承载着闽地人民千年的美好祈愿。同时,闽剧舞美所体现的东方写意智慧与虚实相生的戏剧哲学,也令队员们回味无穷,深受启迪。

图为闽剧《过崖记》舞台

图为《过崖记》群像服饰

图为闽剧服饰上的“蟒”

图为三角菱形帽翅

古腔融交响,闽韵纳中西

翌日(7月23日),团队成员们观看排练并采访乐队成员,被闽剧音乐的融合创新所深深吸引。例如,剧目《画网巾先生》中,小提琴的急促琴音、大提琴的低沉音色与铜管乐器的铿锵气势,彼此之间水乳交融,极大地增强了戏剧冲突,彰显了古老声腔包容新声的强大生命力。闽剧院院长周虹在向队员们讲解表演时特别指出,福州方言中仍保留着诸多古汉语遗韵,如“厝”(屋)、“鼎”(锅)、“头咔”(乐),这正是闽剧贯通古今、融汇中西文化胸襟的生动体现。

图为闽剧院乐器陈设

图为一级演奏员陈兆和老师为队员讲解唱腔

知行合一,成果显匠心

本次实践的价值远不止于调研本身。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与技能所长,构建了“调研-创作-传播-反馈”的完整实践链:

全程跟踪拍摄调研过程,积累了大量珍贵的演员访谈、后台工作、排练场景及专家讲解素材,并以此为基础制作了展现闽剧魅力与传承故事的纪录片;提炼出妆发、服饰、乐器等核心文化符号,设计开发了包括明信片、冰箱贴、摇摇乐在内的系列文创产品,使抽象的文化元素变得具体可感、融入日常生活,有效吸引年轻人群关注;创建并运营“闽戏符号志”公众号平台,持续发布调研纪实、闽剧科普知识、活动资讯等内容,成功搭建起线上传播阵地。

图为福建省实验闽剧院院长周虹老师为队员解惑

图为文创设计书签

图为文创设计表情包

闽剧,源于明末,以福州方言演唱念白,是闽都文化的“活化石”。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闽剧总动员联盟”的成员们,通过这次深度沉浸的实践活动,凭借扎实的田野调研和富有创意的传播实践,探索了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表达与传承的创新之路。青年学子们以切实行动,诠释了自身在赓续中华文脉中的责任担当,为闽剧这一古老艺术的活态传承注入了澎湃的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陆益嘉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9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