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学子探寻黄土高原上的红色血脉——米脂杨家沟革命旧址

发布时间:2025-08-10 13:1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史伟宏   阅读 1.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10日讯(通讯员 王忠文、滕雨含、蔡佳琪) 近日,东北大学“星火榆林”实践团来到榆林市米脂县杨家沟革命旧址探寻黄土高原上的红色血脉。踏上榆林市米脂县杨家沟这片厚重的红色土地,时光仿佛倒流。革命旧址的窑洞群在山梁间静静矗立。这座红色地标,曾见证中国革命转折的关键瞬间,如今仍在诉说着那段决定中国命运的峥嵘岁月。

图为讲解员与实践团成员在杨家沟革命纪念馆前合影留念。

一孔窑洞,一盏油灯:领袖旧居的历史温度

毛泽东旧居的煤油灯旁,在这里毛泽东写下《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40余篇文献,80余封电报从这里发出,指挥着全国解放战争的走向。

隔壁的周恩来旧居内,“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的木质标牌格外醒目。实践团成员们看着窑洞内褪色的毛毯、斑驳的桌椅,脑海中浮现出老一辈革命家简朴而紧张的工作场景。

图为讲解员向实践团成员介绍毛主席在故居前与卫生员合照中的故事。

十二月会议旧址:曙光从这里照亮中国

穿过青砖拱券门,便是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旧址。1947年寒冬的那场决定中国前途的会议场景仿佛重现。实践团成员们目光聚焦在墙上的油画,油画生动再现了当时的场景:冬日阳光透过窗棂,照亮了20多位与会者专注的面庞。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十二月会议旧址会址内,听讲解员讲述油画中的会议场景。

总书记参观时,特别仔细地察看了墙上的会议介绍和领导人画像。这里是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最后一站,也是走向全国胜利的出发点。

新院建筑:凝固的革命史诗

沿着“水推云”石板坡拾级而上,11孔中西合璧的窑洞组成的“新院”将哥特式尖顶与传统窑洞巧妙融合。如今,“新院”作为革命旧址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悉心保护,是那段峥嵘岁月的空间载体,无声讲述着这片土地上文化与革命交织的壮阔故事。

图为讲解员向实践团成员讲解马氏庄园“新院”整体建筑风格。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杨家沟革命旧址考察。仔细观看馆藏革命文物与历史照片,深情回顾党在陕北的奋斗历程,强调要“充分运用红色资源,深化党史学习教育,赓续红色血脉”。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毛泽东主席雕像旁的合照。

从毛泽东挥笔疾书的油灯,到习近平总书记驻足凝视的政策标牌。杨家沟的每一处遗迹都在诉说: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正如黄土高原上生生不息的山丹丹花,这里的红色血脉,正在新时代的传承中愈发鲜艳。

走出杨家沟,历史的烟云与现实的启示在心头交织激荡。杨家沟,不仅铭刻着过去的辉煌,更将以其不熄的信仰之火,照亮新时代的前行之路。实践团成员们要立足实际学习与生活,发扬艰苦奋斗作风,将“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的号召转化为新时代青年的实干担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史伟宏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6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