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当涂,蝉鸣裹着荷香钻进老城区的巷口,当涂县图书馆的玻璃门推开时,一群穿着蓝色志愿者服装的青年抱着一摞摞泛着墨香的书走了进来。一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全民阅读活动,正悄悄在书架间酝酿着温暖的回响。
初入当涂县图书馆,创新与产业工程师学院院长朱昌平教授从专业视角,生动讲述了创新的“三性”,即价值性、创造性和新颖性,将课堂从学校搬到图书馆,鼓励同学们处处细观察,时时细思考,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了知识,而且提高了当涂县图书馆的知名度,吸引社会不同层面更多的人来阅读、爱“悦读”。
闫晶老师对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了具体安排,精分到组,细分到人,跟团队长全程仔细推敲活动的每一细节,同时,闫晶老师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优势,带领队员共同挖掘图书馆里的价值元素,关注队员活动中的感受和交流,引导队员深入思考,产生思想上的碰撞,在社会大课堂中使队员的爱国之情更加具化,活动效果卓有成效,思政教育深入人心。
·当“红书”遇上“童声”:老馆里的新故事
“姐姐,《小英雄雨来》里的‘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是真的吗?”扎着羊角辫的小语捧着一本彩绘版红色经典,眼睛亮得像星星。这是实践队特别策划的“红色书单漂流站”——从《闪闪的红星》到《革命者的故事》,从《少年方志敏》到《红岩》,30余本适合不同年龄段的爱国主题书籍被摆成心形,吸引着孩子们围坐成圈。
“最近教育部刚印发《爱国主义教育进课程教材指南》,我们想让孩子们在阅读中触摸真实的爱国情怀。”图书馆讲解员翻着一本边角微卷的《铁道游击队》,“你看,这些书里的英雄不是‘高大全’,是会疼会怕、但更会站出来的普通人——就像书架外正在打扫的王爷爷,他年轻时也当过民兵。”
·从“童年”到“青年”: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讲解员介绍完少儿阅读区,一起来到了自习室,三下乡队伍的成员们面带微笑,手中捧着承载着满满心意的定制爱国钥匙扣,缓缓走向孩子们。这些钥匙扣设计精美,造型丰富多样,有的以五星红旗、天安门为图案,有的印着“我爱中国”“强国有我”等铿锵有力的字样,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浓厚的爱国情怀。
当队员们将钥匙扣一一递到孩子们手中时,孩子们的脸上瞬间绽放出灿烂的笑容,纷纷迫不及待地仔细端详起来,嘴里还不停地发出“哇,好漂亮”“我好喜欢”的惊叹声。有的孩子小心翼翼地将钥匙扣挂在书包上,满脸自豪;有的孩子则紧紧攥在手中,与身旁的小伙伴分享着喜悦。
此次赠送定制爱国钥匙扣活动,不仅是一份充满爱意的礼物,更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三下乡队伍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感受爱国精神的熏陶,激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
·书香入怀,国魂生根
活动结束时,实践队伍用画布和颜料画了四幅油画。
“三下乡不是单向的‘送知识’,是双向的‘长精神’。”实践队员在日记里写道,“当我们给孩子们讲‘爱国’,孩子们用纯粹的眼睛问‘为什么’;当老党员讲过去,我们突然读懂了‘现在’。”
这个夏天,当涂县图书馆的书架间,一场关于“阅读”与“爱国”的对话仍在继续。书页翻动的沙沙声里,我们听见——国魂不是抽象的概念,是老党员摩挲军功章的指节,是孩子们抄写“少年强则国强”的笔尖,是每一次翻开红色经典时,从纸背传来的、滚烫的心跳。
在本次“三下乡”活动中,同学们化身“好书推荐官”,每人精心挑选一本好书,动情讲述每本书的精彩,并将这场书香盛宴以倡义的方式进行延伸。由此,传递阅读的快乐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暑期生活,更继续以书籍为桥,播撒了知识的种子。同学们在奉献中收获成长,践行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青春担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何正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