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大学子重走井冈红迹 淬炼信仰薪火赋能青春担当

发布时间:2025-08-08 21:4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罗美婷、黄欣欣   阅读 5.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8日讯(通讯员 罗美婷 黄欣欣)近日,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井冈红纪研学社”团队在井冈山全国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专项行动。8月6日,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书记带领下,团队以“红军的一天”为主线,通过沉浸式研学追溯革命轨迹,在红色热土上体悟井冈山精神内核,筑牢青年理想信念之基。

八角楼·星火长明照初心

首站抵达茅坪八角楼,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早期探索革命道路的重要见证。在基地教师沈柏羽的引导下,队员们凝视简陋木桌与如豆油灯,此处正是毛泽东在困厄中秉烛疾书《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雄文之地。“微光穿透长夜,竹简镌刻真知”,斑驳陈设无声诠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队员们驻足沉思,将八角楼灯光化为追溯初心的精神坐标,感悟真理之力穿透时空的震撼。


(图为队员在八角楼革命旧址内参观学习 陈慧芳供图)

急行军·泥泞拔涉砺筋骨

告别八角楼,团队冒雨重走红军泥泞路。背负行囊、踏滑径、越沟壑,“向红军看齐”的信念支撑队伍前行。途中搀扶互助的场景,鲜活重现“团结牺牲”的革命底色。抵终点时,裤腿沾泥却目光如炬,“战斗任务”达成的自豪感跃然眉宇。这场跋涉不仅锤炼体魄,更让青年读懂“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意志淬炼。

(图为队员体验“坝上急行军” 陈慧芳供图)

红军餐·炊烟袅袅见深情

正午时分,团队以“三湾改编”建立的小组为单位,分赴坝上村老乡家中自制红军餐。队员们分工协作,洗切烹炒间,土豆南瓜化作粗粝而温热的饭菜;《团结就是力量》的歌声穿透雨雾,唱响军民同心的永恒密码。餐叙中倾听乡村蝶变故事,“半条被子”般的鱼水情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中历久弥新,印证“依靠群众”的井冈山精神永续传承。

(图为队员在老乡指导下学做红军餐 陈慧芳供图)

   黄洋界·战地砺行悟智勇

午后探访雨雾笼罩的黄洋界保卫战旧址。在哨口之上,老师以地形为活教材,重点解析当年红军凭借“五道防线”克敌制胜的战术智慧。老师细致讲解:“当年红军冒雨埋设竹钉,老乡们连夜砍竹削钉,这涂着桐油毒药的简易武器,是军民共筑的‘铜墙铁壁’。”透过雨幕中的战场遗迹与生动的战术剖析,队员们深刻体会到革命先辈“因地制宜、以智取胜”的军事谋略,以及依靠群众、军民并肩所铸就的伟大力量,更懂得了和平的来之不易。


(图为队员在黄洋界保卫战旧址合影 陈慧芳供图)

唱红歌·星火弦歌启新程

基地教师简玉群、刘小如以红色歌曲为脉络,探索革命歌声中的红色记忆:《红星歌》唱出少年英雄的赤诚信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诠释人民军队的纪律与本色,《映山红》流淌着军民对光明的深切期盼。团队齐声高歌,激昂与深情的旋律在报告厅回荡。这堂“声”入人心的思政课,让信仰之力随律动汇入青春血脉。

(图为学习红歌过程 陈慧芳供图)

从八角楼星火到黄洋界智谋,从急行军磨砺到红军餐温情,一日“红军体验”以全景视角诠释井冈山精神的时代价值。此次实践是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井冈红纪研学社”深耕红色资源、创新思政教育形式的生动注脚。团队将继续在井冈山这片红色沃土上深入研学,让青春为传承红色基因绽放璀璨光华。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欣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8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