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7日讯(通讯员 李冰 郑金秋 薛善州)为深入挖掘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探索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活化路径与传播机制,2025年7月中旬,湖北大学旅游学院研究生“红途先锋探索”暑期社会实践团赴湖北省红安县开展专题调研。团队成员先后走访了董必武故居、李先念故居、王近山故居与黄麻纪念园红色宣讲馆,通过实地参观与访谈座谈相结合的方式,聚焦革命历史人物的精神传承与红色文化资源的当代表达,力图从青年视角提出可行性建议。
探寻人物记忆:在历史现场感知理想信念
红安是中国著名的将军县,孕育了董必武、李先念、王近山等一大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调研第一站,实践团走进董必武故居,在一间间朴素陈列的展室中,细读董老早年留学经历与晚年主持国家法制建设的珍贵史料。团队成员在留下来的资料下,了解到董必武坚持革命理想、倡导法治精神的一生,这不仅是对党史的补课,也为新时代青年提供了品格标杆。
▲图为实践团参观董必武同志故居 郑金秋 摄
在李先念故居纪念园,团队成员通过展馆中保存的手稿、文电、战地信件,近距离观察这位杰出国家领导人在革命岁月与建国初期的多重角色。李先念的务实作风、清廉操守与改革眼光,在展览细节中得到充分体现,引发团队对“忠诚与担当”内核的再认识。
▲图为实践团成员观看李先念同志故居简介 项盎然 摄
随后,实践团走进王近山将军故居。王将军是新中国军事体系中的重要人物,也是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的原型之一。他果敢、倔强、忠诚、刚烈的将帅风采,既通过历史档案得以呈现,也在影视文化中被赋予了强烈的当代传播价值。团队围绕“红色英雄的文化重塑”这一主题展开讨论,认为红色人物的时代讲述需要真实而不失情感张力,更需在尊重史实基础上探索大众接受路径。
▲图为实践团成员观看王近山同志生平经历 刘政 摄
访谈交互:走进红色传播的现实场景
在调研的最后阶段,实践团来到黄麻纪念园红色宣讲馆,与当地文旅管理人员及宣讲员代表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红安县近年来在红色文化传播方面的创新做法。
访谈中,相关负责人介绍,红安县作为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单位,正探索以“政策驱动+市场运营+人才支撑”的路径推进资源活化。一方面通过建立红色研学基地、开展宣讲比赛、红色演艺等形式,提升红色文化的传播力与接触面;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尝试将红色故事与数字技术、沉浸式体验、区域文旅联动相结合,打造覆盖鄂豫皖的红色文化传播网络。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旅游红安县旅游协会会长 陈国良 刘政 摄
团队成员特别关注了“红色小剧场”与“研学课程”建设的落地情况,并在现场观摩了红色文化小剧。几位来自基层的年轻讲解员分享了他们的成长经历与宣讲心得,他们不仅在传播历史,也在把自己的青春与这片土地联系在一起。这种“人带人”的讲述方式,让历史不再遥远,更具温度。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讲解员和红安县文化和旅游局红色旅游负责人万振涛主任 刘政 摄
青年思考与建议:从观察走向参与
通过此次实地调研,团队成员不仅收获了对红色历史更深层次的理解,也从红安县的发展实践中看到了红色资源“活”起来、“火”下去的路径与挑战。结合调研所见所闻,团队提出几点青年视角的观察与建议:
当前红安的红色研学体系已初具规模,但课程内容偏重参观导览,建议进一步开发以人物精神为核心的情境化教学模块,增强学习的沉浸感与教育的实效性;在文化传播层面,可围绕董必武、王近山等典型人物打造系列化红色文化IP,推出数字文旅产品与衍生内容,提升传播深度与青年群体的吸引力;针对资源布局分散、衔接不畅等问题,建议整合红色点位与交通系统,形成高效便捷的红色旅游线路;同时,鼓励构建“大别山红色文化协作平台”,打破行政壁垒,推动区域内宣传协同、资源共建与信息互联。
团队成员表示,红色文化的传承不仅是文献的整理、场馆的建设,更是一次精神的对话与时代的接力。未来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深化调研成果转化,以青年之笔描绘红色文化传播的创新路径,为革命老区振兴与红色精神弘扬贡献智慧和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薛善州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