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推普新声,“语”绘苗岭振兴——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青山有音,语你黔行”推普实践团的青春兴乡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06 21:5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冯茹   阅读 5.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6日讯 (通讯员 刘然、冯茹、张振阳)今年7月,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学院“青山有音,语你黔行”推普实践团再赴贵州省黎平县、从江县,升级“四个一”计划开展为期九天的国家通用语言普及行动。这支连续六年扎根苗岭的多民族青年队伍,用数字化推普新范式赋能特色产业、传承非遗文化,为“多彩贵州”注入青春推普力量。

图为推普实践团合影。石蒲阿 供图

一条红路:数字IP让红色精神“声”入人心

实践团在校党委副书记盛定高带领下,与高武村党员代表共赴革命圣地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在黎平会议纪念馆,实践团打造AI数字人“黔小忆”,用智能语音技术活化黎平会议遗址等红色故事,省级讲习员现场教学:“当年红军靠电台联通革命火种,今天我们要用普通话架起振兴桥梁!”非遗工坊里,苗绣非遗传承人吴阿姨指着帆布袋上“红色通信”纹样感慨:“大学生教娃娃用普通话说红军故事,游客听得懂,苗绣卖得俏!”在肇兴侗寨,6名“小小文旅推荐官”经专业培训上岗,用流利普通话为游客导览,“既要被看见,更要被听懂”,团队将长征精神融入苗语童谣双语教学,让红色基因在数字语言中焕新传承。

图为推普实践团在黎平会议纪念馆研学。刘树琼 供图

图为推普实践团体验非遗蜡染技艺。陈子君 供图

图为团队研发AI数字人“黔小忆”讲述红色故事。付雨恒 供图

一村一品:AI推普角撬动26万灵芝产值

去年实践团通过“推普技能+”培训,助力该村182亩灵芝产值提升至26万元。今年,团队升级“苗寨新农人”计划,深耕“推普+电商”模式,软件专业学生冯茹与苗族姑娘阿蕾组成“青苗直播搭档”,在直播间用普通话讲述“高武云芝”故事;团队向高武村捐赠“AI推普智能设备”,“我们的灵芝朵形圆整,孢子粉饱满……”高武村“AI推普角”前,村民石蒲阿对着智能语音设备反复练习产品推介;镜头外,人工智能专业学生开发的“双语溯源系统”正在运转,扫描产品二维码,立刻响起种植户“方言+普通话”双语音频,“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既留住乡音乡情,又让特色农产品借助推普力量飞向广阔市场。

图为校党委副书记盛定高为高武村捐赠AI推普智能设备。滕思婷 供图

图为团队学生与村民直播销售百香果。陈子君 供图

图为推普实践团开展“普通话+农产品推介”培训。滕思婷 供图

一曲多音:双语儿歌串起淮安苗岭文化缘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银潭小学教室里,《西游记》主题曲与苗族古歌碰撞出奇妙韵律。团队将吴承恩故乡淮安的《西游记》主题曲改编为“普通话+苗语”版本,用“猴王借扇”“通天河”等情节设计发音练习游戏;讲习台上的“童心协力创未来”文艺汇演更成文化融合盛宴,苗族古歌《谷雨天》与普通话诗朗诵《少年中国说》同台辉映;非遗传承环节,苗绣专家石奶奶在《双语非遗云课堂》镜头前飞针走线,镜头外团队成员同步普通话配音:“一针一线绣的是山水,一字一句连的是中华。”在普语和苗语的双重讲述中,非遗文化正注入新的生命力。

图为推普实践团在银潭小学开展推普“七彩课堂”。滕思婷 供图

图为推普实践团举办“童心协力创未来”文艺汇演。滕思婷 供图

图为推普实践团现场录制双语非遗苗绣课堂。陈子君 供图

一云智言:AR技术破解“开口难”困境

“请问去肇兴侗寨怎么走?”村民在AR模拟问路场景中反复练习。实践团依托计算机专业优势,开发“推普+”小程序2.0版,新增“红色故事音频库”与AR虚拟场景演练功能,村民在沉浸式销售、问路模拟中提升应用能力,“以前不敢和游客说话,现在练上百遍也不怕丢脸!”村民笑言;实践团制作《高武红色记忆》音频库,94岁老兵用苗语回忆战场,大学生同步录制普通话版本,并通过村广播、喜马拉雅有声电台传播;在《高武十二时辰》纪录片中,晨曦中菌农哼着普通话小调打理灵芝棚,午后绣娘用普通话解说纹样寓意,夜幕下青年围着百香果直播架练习带货话术,数字技术正让苗岭乡音与时代脉搏共振。

图为推普实践团入户宣传自主研发的“推普2.0”小程序。陈子君 供图

图为实践团搜集“高武红色记忆”音频库素材。陈子君 供图

图为实践团在灵芝种植地拍摄《高武十二时辰》。陈子君 供图

自2020年起,团队累计培训村民200余人、学生1200人次,捐赠奖助学金20余万元。在大鸾翔宇慈善基金会周秉德女士关怀下,团队联合我校优秀毕业生、“全国基层就业卓越奖获得者”石了阿将数字技术融入推普工作、职业技能培训等需求,持续开展乡村振兴实践。2025年,实践团携着对贵州丰富多元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尊重,重返苗乡,用数智技术架构语言桥梁、存储民族记忆。

“我们记录的不只是发音变化,更是乡村拥抱数字中国的脚步声”。当《高武红色记忆》双语音频在村广播响起,当扫码收听产品故事成为新时尚,这群青年用技术让普通话成为苗岭振兴的“通行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道路上踏响清越足音。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冯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8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