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安阳工学院暑期“三下乡”发展成就观察团走进河南省安阳市龙安区李七里村,开展为期两周的乡村发展成就调研。实践队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观察点,通过走访村落、访谈村民、实地勘察等方式,记录乡村公路、水电、网络等设施的升级轨迹。更用镜头捕捉下六十余位老人的灿烂笑脸,制成“变迁笑脸墙”,成为乡村发展最生动的注脚。
图为团队成员出征仪式的合影。张子航 供图
穿梭村落拍笑脸,捕捉老人幸福瞬间
实践团的志愿者们带着满满的诚意与热情,穿梭在村庄的街头巷尾,专门为老人们拍摄笑脸。他们或蹲在田埂边,记录下劳作间隙老人淳朴的笑容;或站在幸福院的屋檐下,捕捉老人们闲聊时开怀的瞬间;或跟着老人走进家门,定格下他们提及生活变化时欣慰的模样。
图为团队成员为老人拍摄笑脸。张子航 供图
乡村设施大升级,老人喜谈生活新变化
“以前这路坑坑洼洼,下雨天摔过好几次,现在全硬化了,推着轮椅遛弯都稳当!”72岁的李奶奶指着门前平整的水泥路,对着镜头笑得眯起了眼。这是实践队拍摄“笑脸墙” 时的一幕。观察团发现,像这样的变化在村里随处可见:村口的便民服务中心外,光伏路灯沿公路绵延两公里;家家户户院墙上的自来水表清晰显示着实时用量;村委会的公告栏里,“全村网络覆盖率“100%”的红色标语格外醒目。“2018年全村只有3条主路能通机动车,现在12条村组路全硬化,还拓宽到4.5米,货车能直接开到田间地头。”村支书向实践队介绍,公路升级让村里的猕猴桃产业焕发新生——往年因运输不便烂在地里的果子,如今通过冷链车4小时就能直达市区超市,亩产增收近3000元。
图为村书记向团队成员介绍发展变化。张子航 供图
幸福院温情满满,科技与设施暖人心
在老人聚居的幸福院,基础设施升级带来的改变更显温情。81岁的陈奶奶打开智能手机,熟练地和深圳的孙子视频:“以前打电话靠村口的公用座机,现在屋里就能视频,多亏去年装了5G基站。”幸福院负责人透露,村里不仅为老人免费更换了防漏电电路,还在浴室加装了恒温热水器,“冬天洗澡不冻着,老人们住院次数都少了”。实践队统计发现,近五年该村电网改造覆盖率达100%,自来水入户率从65%提升至98%,这些变化都被老人们写进了给在外子女的家书里。
图为团队成员与幸福院中的老人合影。张子航 供图
发现问题提建议,助力乡村持续发展
调研中,观察团也注意到基础设施维护的细节问题:部分路段因重型货车碾压出现细微裂缝,少数老人对智能手机的基础操作仍不熟练。针对这些情况,实践队联合村委会形成建议清单,包括“每月定期公路巡检”“开设老人数字技能培训班”等具体方案。“基础设施是乡村振兴的骨架,只有持续‘强筋健骨’,才能让笑脸更持久。”团队成员小韩说。
图为团队成员为李七里村幸福院打扫卫生。张子航 供图
图为李七里村五年内街道的变化。张子航 供图
笑脸墙见证变迁,诠释民生发展理念
如今,这面贴满老人笑脸的照片墙已挂在村委会,每张笑脸旁都标注着老人的“幸福关键词”:“路平了”“水甜了”“能视频了”。观察团成员表示,这些笑脸不仅是对基础设施建设成就的肯定,更印证了“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的发展理念。此次实践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乡村的每一点变化,都藏在老人眼角的皱纹里,映在孩子们奔跑的身影中,而基础设施的迭代升级,正是托举这些幸福的坚实基石。
图为团队成员为李七里村制作的“变迁笑脸墙”。张子航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韩林轩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