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5日讯(通讯员 杨俊杰、胡睿滨婧)7月22日至8月4日,北京科技大学弦歌青芒逸韵实践队循着近代中国精神变革的脉络,走进北京、上海、南京的革命文化历史遗迹。值孙中山先生逝世百年与《新青年》创刊一百一十周年之际,通过实地探访、跨界对话、创新传播等方式,解码革命精神与思想觉醒的当代密码,记录历史遗产与青年群体的共振回响。
北京:思想根脉的跨时空对话
7月13日的北京西郊,香山孙中山纪念堂的晨光漫过朱漆窗棂。展柜中,《孙中山北上宣言》手稿与《新青年》合订本静静陈列,泛黄的纸页上“振兴中华”与“科学民主”的字迹隔空呼应。队员王睿阳指着民国青年运动老照片与当代学子研学笔记的并置展墙,轻声感叹:“从‘改造国民性’到‘培育新质生产力’,青年的使命始终与时代同频。”
展厅一角的互动留言屏上,笔迹各异的留言形成奇妙共鸣:曾有访客写下的“愿以寸心报华夏”旁,现在又新添了00后学子的“实验室灯光里有我们的回答”。
图为青芒逸韵实践队队员参观香山孙中山纪念堂
上海:石库门里的思想星火
7月23日,实践队前往上海历史博物馆“近代觉醒”展区,1915年《新青年》创刊号复刻本与江南制造总局的机床构成鲜明对照。队员李子龙指尖划过展柜中民国算术课本,扉页“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字迹,与身旁大学生科创笔记上的“芯片攻坚日志”形成跨越百年的古今对话。
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墙上“青年要立志做大事”的标语被阳光镀上金边。玻璃柜中,1922年团员日记里“愿以血肉之躯换华夏新生”的誓言,与队员们拍摄的vlog画面重叠——镜头里,00后学子在书桌前写信:“百年前的困惑与今日的烦恼,原来都藏着‘如何让国家更好’的答案。”
在《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队员们比对1919年与1921年的刊物目录,发现了马克思主义文章占比从12%跃升至45%的数字变化,让“一本杂志撬动时代”的图景愈发清晰。“你看这批注,”队长陈晔然指着陈独秀手稿上的修改痕迹,“‘自主的而非奴隶的’,百年后仍在叩问青年的心。”
图为上海历史博物馆展出的《新青年》杂志
南京:理想落地的实践场域
8月的紫金山南麓,中山陵392级台阶在烈日下泛着青光。队员们研读着《建国方略》手稿复制品,“三峡大坝”“青藏铁路”的规划,电子屏上同步播放的今日基建成就,让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的“革命理想照亮现实”有了具象注解。当看到“东方大港”蓝图与浦东自贸区航拍图在投影中重叠,队员们一致认为“这是我们给‘振兴中华’写的新注脚。”
总统府的回廊里,历史的实物链条触手可及:从太平天国的天王宝座到民国政府的公文卷宗,从《南京条约》复制品到渡江战役的炮弹壳,队员们在政权更迭的物证中,读懂“历史和人民选择”的深层逻辑。在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室,《临时约法》草案上“主权在民”四字,恰与现在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形成了古今呼应。
青芒访谈中的文化新生
在访谈中,实践队走访了高校教授、现役军人、高中历史教师和当代青年学生,询问他们对新青年杂志和孙中山的理解与思考。
上海财经大学何华武教授的解读令人深思:“《新青年》从启蒙到转向的轨迹,恰如当代青年从‘提问’到‘行动’的成长。”
图为采访上海财经大学何华武教授
金陵中学历史教师孙凯指出,“作为老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孙中山革命生涯的终点和归宿,由此回溯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体会其“天下为公”、“振兴中华”的毕生追求,以及“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未竟之志。”
图为采访金陵中学孙凯老师
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学生刘嘉辰回答道,“百年前新青年的“合群奋斗”,是在国家危亡之际“抱团取暖”,比如《新青年》同人以笔为刃,联合起来撕开旧思想的铁幕。”
图为采访南京大学学生刘嘉辰
东部战区某部队官兵的话更显质朴:“家国情怀,是根植于心的信仰。作为新时代青年,将个人成长融入祖国发展的洪流,便是对青春最好的诠释。请相信,为理想付出的每一段经历,终将在生命长河中沉淀为无价的财富。”
图为青芒逸韵实践队队员在补给舰上的合影
从历史中走来,向未来走去
图为青芒逸韵实践队队员合影
8月4日,实践队结束了微电影拍摄。长江的江风吹拂,百年前的理想与新时代的蓝图在江面上重叠。正如队长陈晔然在总结会上所说:“我们走过的每一处旧址,都是从历史到未来的路标 —— 而青年的脚步,就是让路标变成通途的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胡睿滨婧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