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4日讯(通讯员 孙宇菲、舒佳乐、李东阳、李乐晗、万俊恒、陈家萌、肖力维、刘爽欣、杨琳、段依凡、王忆、杨雨杰、林铭炜、罗浩、张昆尧、杜宣纬)在大力倡导青年实践育人、关注民生福祉与文化传承的时代背景下,长安大学“三行寻暖意·青春心向阳”暑期社会实践队于7月21日至27日自陕西西安奔赴河南郑州,围绕“解压行”“调研行”“志愿行”三大主题开展系列活动。队员们以脚步丈量土地,用行动传递温度,在传承中筑牢信念,在民生需求调研中深化认知,在志愿服务实践中践行担当,让青春力量在中原大地上绽放光彩。
图为实践团队出发合照 通讯员舒佳乐 供图
7月21日,实践队首站走进惠济颐和老年公寓,以志愿服务传递温暖、以互动活动助力解压。队员们开展“老年人保养四件套”分享,结合生活小故事讲解情绪调节妙招,带领老人学习按压手部穴位缓解焦虑与疲劳;午后动手制作兼具按摩与安神功效的艾草锤赠予老人。手工拼图、扭扭棒创作和象棋对弈中,青春身影与暮年笑容相映,队员们在倾听老人讲述过往故事的过程中,践行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美德。
图为实践队员带领老人们做活动 通讯员李东阳 供图
7月22日,实践队聚焦文化调研,走进河南博物院。从新石器时代的石磨盘到商周云纹铜禁,队员们在文物前驻足讨论,感受中原农耕文明的萌芽与古代工艺的巅峰水准,更主动为参观群众讲解文物背后的历史,让文化传播成为志愿服务的延伸。午后转赴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都城沙盘模型、青铜范残片与考古现场复原区,让队员们直观理解了这座商代早期都城“宫城居中、分区明确”的布局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在调研中深化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图为实践队员为参观群众讲解 通讯员孙宇菲 供图
实践队于7月23日探访二七纪念堂与纪念塔,在史料与影像中回溯1923年“二七”大罢工历程,从林祥谦、施洋等先烈慷慨赴义的事迹中,深刻领悟“忠诚担当、甘于奉献”的二七精神。午后在二七广场开展心理调研,针对不同年龄、职业群体设计问卷,倾听上班族的职场压力、学生的学业焦虑、老年人的社会适应困惑,用真诚交流打破陌生感,收集到丰富的心理状态数据,为“解压行”积累了扎实素材。
图为实践队员对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通讯员杜宣纬 供图
7月24日,实践队于中原英烈纪念馆感悟精神传承,从工人运动史料到解放时期的遗物,从杨靖宇的武器到焦裕禄的工作日记,队员们在泛黄的书信与陈旧的文物前驻足,触摸先辈对信仰的执着与对家国的赤诚。午后赴郑州烈士陵园,队员们手捧白菊,向烈士墓碑依次献花、鞠躬默哀,在庄严肃穆中承诺精神传承,以实际行动告慰英魂。
图为实践队员为烈士们献花 通讯员李东阳 供图
7月25日,实践队首先来到金水区,围绕青少年心理健康与指导老师深入交流。针对指导老师所介绍的留守儿童、单亲儿童的个体心理辅导案例,队员们分享了开展互动性心理健康活动的相关经验,获官方认可与支持;午后转赴郑州记忆·油化厂创意园,录制心理健康课程普及知识,走访商户了解经营难题,与工人、游客畅谈心理状态,并为高温作业者送水,将调研与志愿关怀深度融合。
图为实践队成员向园区工人递上矿泉水 通讯员张昆尧 供图
实践队于7月26日在郑州美术馆感受艺术疗愈的力量。馆内现当代艺术作品汇集中原文化底蕴与时代风貌,队员们不仅沉浸在色彩与线条交织的艺术世界,还主动与前来参观的小朋友交流画作心得,让艺术成为跨越年龄的解压桥梁。更巧的是,他们与福州大学实践队偶遇,两支青春队伍围绕“文化传承与心理服务”交流思路,在欢声笑语中碰撞出思想火花。
图为实践队员为孩子们讲解画作 通讯员舒佳乐 供图
7月27日,实践队前往郑州黄河文化公园,站在巍峨的观景台上,俯瞰黄河浩浩汤汤、奔流向东的壮阔景象,这条孕育华夏文明的母亲河,以磅礴气势和深沉历史感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随后,队员们深入黄河国家地质博物馆,了解这片土地亿万年来的沧桑变迁,深刻体悟到黄河所承载的“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深植于民族血脉的韧性,恰是滋养心灵、助力人们直面困境的强大力量。
图为实践队在黄河文化公园录制团课 通讯员罗浩 供图
一周的实践中,队员们以“三行”实践为纽带,将精神传承、文化自信培育与民生心理关怀紧密相连。从养老院的温情陪伴到博物馆的文明溯源,从历史场馆的精神洗礼到街头巷尾的民生调研,每一步行走都彰显着青年学子的责任担当,让青春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绽放出绚丽光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孙宇菲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