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4日讯(通讯员 李子龙、胡睿滨婧)2025年7月13日至8月1日,北京科技大学青芒逸韵社会实践团紧扣“新征程·新传承:从历史纵深到时代使命——纪念孙中山逝世百年与《新青年》创刊110周年”主题,立足“十四五”规划收官的新发展阶段,按计划走访北京、上海、南京三地的12处历史遗址,与上海财经大学何华武教授、南京大学学子刘嘉辰、金陵中学历史老师孙凯展开深度访谈,系统探寻近代中国革命精神与思想觉醒遗产在当代的时代价值,为民族复兴伟业注入历史智慧与青年动能。
北京:香山纪念堂里的精神对话
7月13日,实践团首站来到北京市西郊香山孙中山纪念堂。展厅内,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天下为公”匾额与“振兴中华”题词遥相呼应,泛黄的《建国方略》手稿旁,陈列着当代青年践行先驱理想的实物展:有大学生团队参与西部建设的调研报告,有青年工程师绘制的乡村振兴规划图。工作人员介绍,这种“历史与现实对照”的展陈设计,旨在让参观者直观感受精神传承的延续性。
在“青年实践”互动区,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留言贴满了整面墙。“用所学专业服务乡村教育”“参与红色遗址保护志愿项目”等字句,展现出当代青年对历史使命的理解。实践团注意到,纪念堂近期推出的“追寻先生足迹”研学手册,将孙中山的革命历程与当下青年的实践方向相结合,手册中“如何用现代方式传播革命精神”的讨论题,已收集到近千条青年建议。
图为青芒逸韵小队参观北京香山孙中山纪念堂 唐亦成供图
上海:思想启蒙地的当代实践
7月23日至26日,实践团按计划走访上海多地历史遗址。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青年志愿者正在为参观者讲解早期青年运动与当代青年使命的关联,展柜中1920年代的青年团员日记与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笔记并列陈列,形成跨越百年的对话。
图为青芒逸韵小队队员对上海财经大学何华武教授展开专访 唐亦成供图
7月24日,实践团在上海财经大学主校区专访何华武教授。谈及历史遗产的当代价值,何教授以《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为例:“那里的‘青年创客计划’让学生用漫画、短剧解读‘科学民主’,这种创新表达让百年前的思想有了Z世代的传播载体。”他特别提到上海正在推进的“红色资源数字化保护工程”,通过财政政策支持,鲁迅纪念馆的文物修复、中共一大会址的史料整理等项目已形成系统成果,仅2024年就有12项青年团队主导的文化创新项目获得专项资助。
在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1924年孙中山先生使用过的书桌旁,陈列着青年创业者设计的“民生主义”主题文创产品。讲解员介绍,这些产品的设计灵感均来自故居馆藏文物,其中“知难行易”理念书签已热销超10万套,部分收益用于支持历史遗址保护。
南京:革命遗址中的传承脉络
图为青芒逸韵小队参观中山陵所拍照片 唐亦成供图
7月27日起,实践团展开南京地区的调研。在中山陵,392级台阶两侧的“革命精神传承”展板吸引了团队注意,上面记录着不同年代青年的奋斗故事:从抗战时期的学生救亡运动,到当代青年的科研攻关历程。7月29日,实践团在孙中山纪念馆看到,当地学生正在开展“历史场景重现”活动,通过角色扮演还原孙中山先生的重要演讲,这种体验式学习让历史知识变得生动可感。
7月30日,实践团分别走访金陵中学和南京大学,完成对孙凯老师与刘嘉辰的专访。孙凯老师结合教学实践谈到:“我们组织学生围绕下关、鼓楼的近代史遗址做调研,让他们用数据图表呈现历史变迁,这种方式比课堂讲授更能激发责任意识。”他展示的学生课题报告中,《从总统府看中国近现代变革》《雨花台烈士精神的当代诠释》等作品,体现出青年对历史的深度思考。
刘嘉辰则分享了“南星计划”的实践经验:“我们组织南大同学回金陵中学开讲座,带中学生参观实验室,这种双向交流让‘合群奋斗’的精神有了新形式。”他提到,团队近期整理的《近代青年运动与当代青年责任》调研报告,已被多所中学作为研学参考资料。
7月31日,实践团在南京总统府看到,“近代中国变革”特展正通过对比数据展现发展成就:1912年全国仅有25所高校,如今南京一地就有53所;当年孙中山先生关注的“民生问题”,在当代青年的努力下,正通过乡村医疗改善、教育资源均衡等项目逐步解决。展区内,“青年建言箱”收集到的“红色旅游线路优化”“历史教育进社区”等建议,已有8项被相关部门采纳。
历史智慧的当代启示
此次实践中,北京香山的精神溯源、上海的思想创新、南京的革命传承形成完整脉络。团队发现,三地虽历史背景不同,但青年传承革命精神的实践有着共同特质:从北京青年的志愿行动,到上海学子的文创转化,再到南京学生的研学实践,都体现出“知中国、爱中国”的底色与“向世界求真理”的胸怀。
实践团整理的调研成果显示,历史遗产的当代价值不仅在于纪念,更在于转化——何华武教授强调的“机制创新”、孙凯老师倡导的“实践学习”、刘嘉辰践行的“双向交流”,共同构成了历史智慧转化为现实动能的有效路径。正如孙中山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遗训所启示的,民族复兴的伟业需要一代代青年以务实行动接续奋斗。
图为青芒逸韵小队合影 唐亦成供图
团队后续将把调研资料汇编成《历史精神青年传承手册》,其中收录的20个实践案例、12条行动建议,将为更多青年提供参考。正如实践团在总结中所写:“近代先驱用生命探索的道路,需要我们用奋斗继续开拓,这才是对历史最好的纪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胡睿滨婧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