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讯(通讯员 邸悦 吴怡静)近日,宁夏大学“π链非遗”兴乡团赴榆林市绥德县文化馆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当黄土高原的风掠过绥德古城的墙垣,那些藏在剪纸纹路里的祝福、刻在石头上的光阴、捏在泥土中的烟火,正悄悄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实践队通过与非遗传承人们面对面交流,在剪刀开合、刻刀起落、指尖揉捏间,读懂了这片土地最动人的文化密码。
一把剪刀,裁出岁月吉祥
“蛇盘兔,辈辈富”——剪纸传承人吴红岩老师手中的红纸在剪刀下流转,转眼化作一对缠绕的生灵。陕北剪纸讲究“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结婚时的喜花、过年时的窗花,每一张都藏着对生活的热望。
“小时候看奶奶贴窗花,觉得比过年的肉还香。”吴老师笑着说。如今,她走进三所学校开设剪纸课,从小学生到初中生,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能在红纸与剪刀的碰撞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年味。但传承之路从非坦途:纯手工耗时费力,价位高了没人买,低了难维生,机制作品更悄悄挤压着手工的空间。“还好有政府的补助,更有孩子们眼里的光,让我舍不得放下剪刀。”
一把刻刀,凿出山河魂魄
“石匠是最苦的匠人,也是最有福气的匠人。”石雕传承人薛联银老师抚摸着一块汉画像石,指尖划过东汉时期的车马纹路。绥德石雕早在2014年就跻身国家级非遗,从1008只石狮守护的青狮大桥,到19.5米高的巨型石狮子,每一道刻痕都浸透着汗水。
最令人称奇的是“炕头石狮”,这尊巴掌大的石刻曾是陕北娃的“守护神”——用绳子一头拴着娃娃,一头拴着石狮,既防摔又祈福。“选石要向阳的,动工要挑吉日,连北斗七星都得看着咱干活。”薛老师的话里,藏着石匠与天地对话的虔诚。如今,电动工具虽减轻了劳作,却难替代手工的温度,“年轻人嫌苦,可这石头里的魂,总得有人接着凿啊。”
一捧黄土,捏出人间百态
“绥德的土,黏着过日子的劲儿。”泥塑艺人王文瑜老师蹲在院子里筛黄土,粗粝的掌心托着粉末状的泥,“过筛子、加棉絮、捶打百遍,才能捏出咱陕北人的筋骨。”
工作室的展台上,摆满带着浓郁生活气的泥塑:有吹唢呐的乐手,腮帮鼓起,唢呐朝天,把陕北人办喜事的热闹劲儿凝在泥里;扛农具的后生,裤脚沾着泥点,脊梁挺得笔直,像是刚从田埂上下来;抽烟袋的老汉,眯眼瞅着远方,活脱脱是村口晒太阳唠家常的模样;还有扭秧歌的队伍,红绸子似要从泥胎里飘出来,把陕北人的欢腾都捏进这土疙瘩。
“以前村里谁家添了娃,就来求个‘抓周虎’;开春种地前,要捏个‘春牛’摆窗台。”王老师拿起一尊吹唢呐造型的泥塑,指尖摩挲乐手脸蛋上的高原红,“这些都是咱天天见的光景,不用啥新花样,捏得像,就有人认。”他守着老辈传下的模子,把赶集、吹打、闹秧歌这些寻常日子,一捏就是四十多年,让黄土高原的日常,在泥人身上活了一辈子 。
一把三弦,弹唱岁月悲欢
“咚锵咚锵”——文化馆的角落里,三弦琴一挑,平安书传承人何胜堂老师拨动琴弦开口便惊了人。这门流传百年的民间说唱艺术,唱词全是绥德方言,故事里有田间地头的家长里短,也有历史传奇的荡气回肠。
“以前村里赶集,搭个布棚就能唱三天三夜。”何老师拨着弦说,平安书最讲究“见啥唱啥”,看到老汉赶驴能编段《驮炭歌》,瞧见新人拜堂就唱《喜盈门》,弦音里裹着黄土高原的粗粝与温柔。如今,他常去社区和学校表演,“年轻人爱听新鲜的,我就把政策、时事编进唱词,老调子也能唱出新时代的味儿。”
若你也想触摸这片土地的脉搏,不妨来绥德走走:看石雕馆里的千年石狮,听唢呐班子的冲天响,学剪一张带着年味的窗花,听一段地道的平安书,再亲手捏个带土腥味的小泥人——最动人的传承,从来都在指尖与文化的相遇里。
撰文 | 邸悦
图片 | 张宇如 杨静
审核 | 吴怡静 邸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胡译玄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