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在韶关云门山风景区的公益支持下,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拾光者实践队携手当地云门村老人与儿童,走进被誉为“云上仙境、世界瑶乡”的云门山,在瑶族民俗馆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沉浸式非遗传承课堂。队员们引领“一老一幼”触摸文化根脉,体验民族活力,实地探寻非遗密码,让青春智慧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闪光。
一、民俗馆对话:触摸瑶族历史脉络上
活动首站聚焦山脚下的瑶族民俗馆。馆内陈设宛如立体的瑶族历史长卷:承载过山瑶迁徙智慧的精美服饰刺绣、展现先民与自然共生智慧的传统器具(弓弩、锄头)、标注民间配方的药草标本(被誉为“天然药房”)、详述盘王节与对歌会等习俗的图文展板、以及记录民族发展轨迹的图腾器物与歌谣手稿,无不诉说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竹竿舞中的活力传递:共赴一场民族欢歌
现场气氛在竹竿舞教学环节达到高潮。瑶族老师示范着“开合开合”的节奏与基本步伐,清脆的竹竿敲击声点燃了热情。初时的拘谨在鼓励中消散:老人们专注地跟随节奏挪动脚步,孩童们如灵巧的小鸟在竹竿间欢快穿梭,即使偶有失误也笑声不断,重新尝试。竹竿声、欢笑声、鼓励声交织成曲,众人不仅学会了舞步,更在跃动的节奏中深切感受到瑶族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山路间的非遗探寻:用脚步丈量文化根脉
下午,实践队沿云门山山路开展实地学习,每一步都踏在非遗文化印记上。途经瀑布,瑶民创制的水力转轮展现顺应自然的智慧;山腰瑶药馆虽未开放,门楣与牌匾透着民族医药气息;玻璃桥两侧展有瑶族“榫卯结构”微缩模型,体现传统与现代工艺共鸣;路边石刻木牌也讲述着瑶族文化传承故事。队员边走边记、驻足思考,将见闻转化为对非遗的鲜活认知。登顶俯瞰,既赏山景壮阔,更感山间非遗已融入土地肌理,此次学习正是捡拾珍贵文化碎片,让其在新时代延续光彩。
小结:一日云门山之行,从民俗馆的文化印记到竹竿舞的欢乐互动,再到山路间的非遗探寻,处处浸润着瑶族文化的魅力。这场实践,是对民族文化的致敬,更让青春力量在传承中绽放光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优优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