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日讯(通讯员 林恒宇 黄梓铃 袁黎 黄虞轩 胡延帅)七月的南泥湾,阳光穿过稻浪,落在青砖黛瓦的新屋上。攀枝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长征红途 星火共富”社会实践团的队员走进南泥湾开展了“延安的新变化”访谈活动,在安置房前、田埂边、老村头,聆听三位老人与他们讲起那段与南泥湾共同走过的岁月,也听到了这片红色土地上最真实的变化——从“土窑洞”到“亮堂房”,从“锄头农民”到“农业科技”,南泥湾的变与不变,在他们的讲述中交织成一幅厚重而温暖的图景
党的关怀照进千家:从“窑洞岁月”到幸福新居
“以前哪有现在好啊,那时候住的是山坡上的窑洞,一下雨就湿。”第一位接受采访的是一位奶奶,王奶奶至1971年跟随丈夫来到南泥湾。她坐在村口新建的安置房前,指着远处绿油油的稻田说,现在吃的种类多了,菜园子一年四季都有收成,“以前就只有红薯,现在米饭、面条、鸡蛋都不缺。”她回忆起过去那段艰难的日子时并不多言,更多的是笑着看现在,“树也多了,空气好了,蚊子都少了。”她一边择菜,一边感慨,“这些年是年年变,年年好。”
图为 实践团成员与王奶奶交流。祝千粟 供图
精神火种代代传:初心在南泥湾生根发芽
第二位刘爷爷,是一位1972年随军转业来到南泥湾的老兵。面对围坐在一旁的实践队员,他说起了自己最熟悉的部分——359旅进驻南泥湾时的故事。“那时候,扛起枪是兵,扛起锄头就是农民。”他说,“当年为了战备和粮食保障,部队自己种地、自力更生,那时候的生活条件虽然苦,但心里有光。”说到如今,老人望了望刚修好的硬化路,“现在的南泥湾,路越修越宽,越修越好了,车都能开到家门口。这得感谢党的政策啊。”老人说这些话时语调平稳,却句句有力,仿佛讲的不是一条路,而是一整代人从动荡到安稳、从奋斗到生活的变迁。“党一直记得我们这些人,记得咱老百姓的日子。”刘爷爷最后说道。
图为 刘爷爷为实践团成员讲述359旅进驻南泥湾时的故事。祝千粟 供图
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在传统与现代中开新局
第三位孙爷爷是一位1971年从榆林下乡到南泥湾的知青。这位老战斗英雄回忆起当年平整土地的情景,“那时候都是肩挑背扛,我一个人一年整了八九亩,连炮都打不烂!”他说这话时眉眼中透着一丝自豪,像是在讲一场赢过的战斗。那时犁地靠牛,插秧靠人,撒肥靠畜力,全是硬劳力换来的收成。
而现在,村里早已实现机械化耕种。拖拉机翻地、插秧机进田、无人机撒肥,全程高效。“一亩地能收一千二三百斤稻子,还有我们南泥湾的‘软稻米’,香、糯、细,能卖出好价。”老人说着,声音不自觉地高了几分,仿佛那段用锄头刨出的岁月,此刻终于换来了饭碗里的香气。
图为 孙爷爷为实践团成员讲解水稻的种植方法。祝千粟 供图
这一上午的对话,队员们始终听得格外专注。他们记录下三位老人讲的每一句话,也被那一代人质朴话语背后的分量所震撼。南泥湾从革命时期的自力更生,到如今的生态农业试点,变的是村容村貌,是生产方式;不变的,是那份对土地的执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党的感恩。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将把在南泥湾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带回攀枝花,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与前行的坐标。他们会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主动地走近人民、了解基层、服务社会,用脚步丈量土地,用青春点亮信仰,让三线精神在新时代的答卷中继续闪耀光芒。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林恒宇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