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思政教育与红色文化深度融合,知行铸魂队依托河北乐亭李大钊纪念馆的红色资源,开展“追溯革命初心,传承李大钊精神”暑假实践活动。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走访、史料研读、交流研讨等方式,深挖李大钊革命精神的时代内涵,探索将红色基因转化为思政课教学资源的有效路径,让革命精神从纪念馆的展柜中走出,走进青年学子的课堂与心田。
01
踏访红色场馆
7月20日,知行铸魂队成员来到河北乐亭李大钊纪念馆。场馆将红色文化与历史场景有机融合,李大钊人物雕塑与其泛黄的手稿文献和现代化的展陈技术互补,形成了兼具历史厚重感与教育感染力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纪念馆内主要设有“李大钊生平业绩陈列”“李大钊纪念碑林”“李大钊廉洁风范专题”三大展览区域,将35000多件藏品、169件珍贵文物以现代手段展陈,再现了李大钊从青年学子到革命先驱,在黑暗中探寻真理、在危难中点燃革命火种的壮阔人生。
“生平事迹”是了解革命先驱的第一扇窗。知行铸魂队本次重点调研了“李大钊生平业绩陈列”展览区域,展厅中陈列的《新青年》合订本、李大钊留学日本期间的读书笔记、与同志往来的书信手稿等文物,清晰勾勒出他从“矢志救国”到“确立信仰”的思想轨迹,这让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一位青年革命者对国家命运的赤诚担当。
展柜中陈列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早期刊物、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时的会议记录以及记载着“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史实的文献资料,完整呈现了马克思主义从“传入中国”到“落地生根”的过程。李大钊写给俄驻京大使加拉罕的三封英文亲笔信、他在国民党一大上发表讲话阐明共产党加入国民党的立场,及为宣传革命事业使用过的英文打字机,都是其对“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精神的践行,让团队成员们深切体会到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仅要体现在振聋发聩的文字中,更应熔铸在脚踏实地的行动里。
02
赓续红色血脉
在展厅调研过程中,知行铸魂队成员围绕“李大钊精神的核心内涵”进行研讨,成员们结合《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原文与相关研究文献,认识到“真理追求精神”是李大钊精神的底色,是立足中国实际思考“救亡图存”之路。这种“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精神,让成员们深刻领悟到“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作,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在李大钊深入工人、农民中开展革命活动的史料中,成员们切实感受到,真正的革命精神从来不是脱离群众的“孤芳自赏”,而是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赤子之心。
李大钊精神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不仅是近代中国革命历史的见证,更是思政教育的生动教材。实践队成员围绕“如何将李大钊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进行探讨,提出将其融入教学实践,既要以史料为根基、以情境为纽带,也要以实践为导向,既需在课堂上系统阐释,也应融入日常交流的议题中。
调研结束后,队伍成员将在纪念馆汲取的红色力量转化为一幕幕生动的讲述,分享给身边的同学、朋友和家人,让更多未曾走进纪念馆的人触摸革命先辈的初心、感受那段激荡的岁月,以李大钊精神相关红色资源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生动实践。
▲图为知行铸魂实践团成员讲述李大钊革命精神
对于实践成员而言,此次纪念馆之行,参观展柜里的史料只是起点,深入学习领悟李大钊精神并赋能思政课教学实践才是核心。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应以红色资源为指引,引导青年学生铭记时代使命,坚守初心,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注入青春力量,让李大钊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让红色基因在青年心中深深扎根、代代相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奕汛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