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无界・银龄智享”——中央财经大学学子“时间银行” 社区互助养老模式探索实践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01 22:3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宋国奥   阅读 1.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当七月的蝉鸣漫过京城的街巷

银发身影穿梭,邻里温情流淌

时光守护者青年实践团队怀揣热忱、背起行囊

进社区、访街巷,问需求、听心声

在烟火最浓处,探寻互助养老的新可能


今年7 月,中央财经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 “时光守护者” 团队启动“时光无界・银龄智享” 实践项目,融合统计、财税、国贸等多专业力量,深入北京朝阳区、石景山区等6 个城区的 9 个社区进行调研。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研、深度访谈等方式,探寻“时间银行”在时长统计、跨区兑换、激励机制等方面的落地路径,为优化社区养老服务、助力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实践参考。

青春力量遇见银龄需求

在人口老龄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互助养老已成为破解养老服务难题的重要探索。2023 年中国 60 岁以上人口占比超 20%,“421 家庭” 赡养压力日益凸显,“今天存时间、明天换服务” 的 “时间银行” 模式被写入《北京居家养老服务条例》,成为应对挑战的新尝试。

7月上旬,实践团队分头前往各社区展开预调研工作,从胡同深处到驿站角落,记录下“时间银行”落地的真实褶皱。

图为团队在外交部街社区合照

在东城区外交部街社区,社区服务志愿团队体系建立比较成熟,小巷管家穿梭街巷、公益编织组指尖生暖,医养联合体、14 对 “一对一” 爱心帮扶小组更让温情落地。但人手紧、资金少、养老驿站价格高等仍是养老工作绕不开的难题。

“编织都有考勤记录,但每织一件作品,那不是一次活动就可以完成的。织一件大毛衣要半个月,哪能像上班打卡那样记时间”,社区公益编织组的李阿姨如是说到,“从前我们也做了很多志愿活动,这些时间又该怎么算?”——要推行“时间银行”,首先要解决时间记录的问题。

高书记提到,“早在10年前(大概)就倡导“时间银行”了,可是一直没有实质性的推进和运行,只是一味的调研、了解,确实觉得不能扎实推进此项工作,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好方法、好点子、好的指导理念”。

图为成员对外交部街社区高晓霞书记进行访谈

图为外交部街社区公益编织组集体合照

图为成员听取外交部街社区居民老人对“时间银行”的建议

朝阳区光华里社区的智能养老系统通过对接饿了么等第三方,助餐服务实现“一键下单”——全区通用的 APP,缓解了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人手不足的问题。关于“时间银行”模式下的“京彩时光”小程序平台,结合之前试运营的状况,社区工作人员指出,要将平台运作并扩大普及面,先要解决登录难系统易崩的问题。此外,部分老年人防范意识较强,对上门志愿者难以建立信任,需要社区工作者协助引领,这间接增加了社区工作者的负担。因此,只有打造一个权威可信的平台,在老年群体中加强宣传推广,建立他们对平台的信任,方能保障该互助模式持续顺利运行。[刘思延2]

图为成员对光华里社区书记进行访谈

图为团队成员与光华里社区活力老人进行交流后合影

在昌平区天通中苑第三社区,老年人口占比高达37%,其中250位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需依靠“报警器项目”应对紧急情况。面对照料需求,社区书记直言困境:“年轻居民常忙于‘996’工作,精力有限;低龄老人又需照料孙辈分身乏术,志愿者从何而来?”相似的挑战也存在于石景山八角街道。杨庄南区社区“诚和敬”养老驿站的赵站长指出:当前2名护工需要同时照料8位老人,站长数量一减再减,养老行业利润极其微薄;若要引入“时间银行”模式,目前最缺乏的是专业的管理运营团队。

图为团队成员在昌平区中三社区开展实地访谈

图为团队成员在石景山养老驿站开展实地调研

为让调研更贴近老年群体,团队结合预调研反馈,设计“人工辅助+简化选项”的问卷填写方案,并通过对“服务接受者”与“服务提供者”两种身份的区分,进行问卷的进一步优化。在昌平区霍营街道龙锦苑东一区社区,队员们一边帮老人读题,一边记录他们对“时间币”的困惑:“这币将来真能换到服务吗?”这样的疑问,成为后续方案设计的重要坐标。

图为团队成员指导老人填写问卷

从曾经的试点社区到从未接触过“时间银行”的传统养老社区,这些老年人口占比高、服务需求多元的样本,为调研注入了鲜活的现实底色。

数据智慧碰撞养老实践

统计与数学学院的专业优势,让调研不止于“走街串巷”。7月下旬,团队用SPSS、R语言构建参与者画像,发现一个关键现象:60-70岁低龄老人贡献了70%的服务时长,但多数需求集中在陪诊、手机教学等领域,与现有供给存在错配。通过词频聚类分析,“时间准确记录难”“时间币信任度低”“服务标准不统一”“激励不足”成为提及率最高的四类痛点。

图为调查统计词频图

“南京全市覆盖的经验、上海区块链存证的技术,都能为北京提供借鉴。”团队成员在7月整理的《典型模式对比表》上标注着各地亮点。然而,本土化落地仍面临现实挑战。西城区负责“京彩时光”项目的秦老师透露:“我们2000人的志愿者队伍里,70%是60-70岁低龄老人,每年因健康原因退出的占15%,新鲜血液补给是道硬坎。”这与密云区檀营地区的调研形成呼应——那里的农村转城市居民虽对“时间银行”全然陌生,但听完“帮邻居买菜可存1小时服务”的讲解后,82%[WPS_169353] 的受访者表示“愿意试试”,朴素的互助意愿为模式落地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刘思延4]

图为团队与西城区相关负责人秦老师进行线上访谈交流

创新成果扎根社区土壤

为让“时间银行”真正走进邻里日常,结合预调研的成果及前期访谈交流反馈,7 月中下旬,队员们奔赴朝阳光华里社区、昌平龙锦苑东一区社区等5个社区开展正式调研与精准宣传,讲解养老互助模式与时间银行政策、演示“京彩时光”小程序操作、进行反诈知识宣讲、开展手机使用科普,现场无不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图为团队成员在朝阳光华里社区开展科普讲座

图为团队成员在昌平龙锦苑东一区社区开展宣讲及访谈

图为团队成员在密云檀营第一社区开展科普宣讲及正式调研

图为团队成员与密云悦欣嘉园社区居民和工作人员合影留念

图为团队在东城外交部街社区开展科普宣讲

从访谈调研到定制方案,再到接地气的宣传,这些带着社区温度的“数智赋能”创新成果,正让“时间银行”从试点的概念,变成街坊邻里能触摸的互助日常。

成员感悟

马若芸

统计与数学学院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2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与西城区负责“时间银行”相关项目的工作者秦老师的访谈中,我们才得以了解到“时间银行”在北京的真实试点状况;在与东城区外交部街社区的活力老人们的交谈中,才能听到她们最真切的担忧;在与朝阳区光华里社区书记和养老工作负责人贾老师的交流中,才能体会到社区工作的不易;在与石景山八角街道杨庄南区社区养老驿站的工作人员和老人们的交谈中,才能看到青年参与时间银行的局限性。

如何记录从前的时长才不会让曾经只凭爱心做奉献的老人们寒心?如何才不会让“时间银行”反而成为社区工作负担?如何在非物质的前提下激励更多人的参与……这些都是“时间银行”在推行时需要解决的难题。

基层工作无小事。亲历了人手短缺、经费紧张等现实困难,目睹社区工作者与老人们亲如一家、邻里互助的融融暖意,我们深受感动。实践期间,一位有着五十年党龄的胡奶奶令我难忘。她拉着我的手翻看志愿服务的相册,又请我教她视频剪辑,说要为党的生日献上心意。临别时,她赠我一件社区公益编织组的作品,语重心长地嘱托:“孩子们,你们是党的接班人,未来的事业要靠你们了!”这份沉甸甸的期望,我们将铭记于心。愿我们的实践能为北京社区养老工作提供切实助力,用‘小数据’挖掘‘大智慧’,不负所托。

莫妍

财政税务学院  财政学23-2

这次的实践活动对我来说受益匪浅,我们从青年的视角出发去探寻北京时间银行政策推行的现状与存在的阻碍,挖掘遇到的问题与困难。通过走访社区,与工作人员和老人们进行1对1的访谈,我们了解到每个社区都存在自身独特的养老模式,且不同社区间差异较为显著,社区互助养老模式和经验的分享仍存在隔阂,区域养老政策倾斜不平衡现象仍然凸显。对于早在2022年出台的时间银行政策,部分社区早已开始试点推行,而部分则从未听说。时间银行的推行是否有意义和价值?如何保障时间银行的持续运行?如何统计志愿时间?责任机制该如何构建······这些问题都值得深思。新政策的推行必定要经过反复推敲和摸索而非照搬,如何让政策落到实处、扎根社区,仅靠青年的力量还远远不够,我们希望通过听取和收集社区们工作者和老年人们的想法和意见向上反馈,能让北京的时间银行能更符合地域特点,得到更好的发展。

王一帆

统计与数学学院  统金双学位23

在社区调研的这些日子里,那些藏在政策文本背后的真实图景,一点点在眼前清晰起来。

东城区外交部街社区的编织组老人,用零碎时间织出几万件手工制品,但困惑于“一针一线的功夫该怎么算时长”;朝阳区光华里社区的智能养老系统能一键下单助餐,可“时间银行”系统一崩溃,老人们还是习惯找居委会的熟人帮忙。这些细节让我明白,《北京居家养老服务条例》里写的“互助养老”,落地时要跨过的不只是政策门槛,还有无数个“怎么算”“怎么联”“怎么信”的具体难题。

不同群体的态度更耐人寻味:昌平回龙观的青年面临“有心无力”的困境,呼家楼社区的中年人想“为自家老人存点时长”;密云檀营地区的老人从没听过“时间银行”,听完“帮邻居买菜能存服务”却直点头。这让我意识到,不是大家不愿参与,而是现有的机制还没接住那些朴素的善意——就像石景山区提出的“按区域派志愿者”,或是外交部街社区盼着的“专门管理机构”,其实都是基层在自发寻找贴合生活的答案。

作为统计学专业的学生,我们带着模型和分析工具走进社区,却发现最有价值的“数据”,是老人攥着问卷问“这币真能换服务吗”时眼里的期待,是社区工作者说起“人手不够”“资金严重不足”时的无奈。这或许就是实践的意义:让我们跳出课本里的“最优解”,学着把专业能力变成能穿街走巷的方案,比如为零碎服务设计积分规则,为不同社区搭配合适的动员模式——毕竟,让“时间银行”真正运转起来的,从来都不只是系统和规则,还有那些藏在邻里日常里的信任与默契。

刘思延

统计与数学学院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23

当我们不局限于白纸黑字的文件与数据,切身走访社区,倾听老年人心声时,我们意识到,互助养老的时间存储机制仍有诸多亟待完善之处,“时间银行”的推行也无法一蹴而就。

曾经我们思考,何种奖励机制能够吸引更多活力老人参与社会养老互助中。但在和他们的交流中发现,一切的善意行动与志愿帮助都源于炽热的责任之心。东城区外交部街的老人用一针一线为他人送去温暖,昌平区龙锦二街的老人用演出给养老院带来欢乐。老年人的需求或许复杂,全社会正在用不同的方式调研和宣传;老年人的需求也很简单,便利生活、增加陪伴,是他们最本质的诉求。他们说,我们的志愿行动都是自主的,不好记录和衡量。作为“时间银行”的推行者,我感到有些惋惜,表示其当前与老人志愿活动的实际情况并不充分吻合。但作为社会的青年者、家中的小辈,我深切地动容,这何尝不是社会真善美的缩影。

作为大数据专业的学生,在此次调研中我意识到,不应局限于多样的数据分析,更应用数据创造社会价值。我们很难立刻做出行动改变现状,消除老人对“时间银行”的顾虑。但我们见到了鲜活的老人群体,聆听了他们的故事和愿景,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时间银行”需要更明确的时间记录规则,需要资金和政策,更需要老年人的声音。

陈尹曦

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  贸经23

参与时间银行社区养老模式线下调研后,我深刻感受到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基层服务的复杂性与人文关怀的重要性。这次实践让我从理论走向现实,对社区养老的挑战、创新模式的价值以及代际互助的意义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时间银行的核心是构建代际互助网络,在活动中,我也见证了许多代际沟通温暖场景:我们作为大学生带领老人填写问卷、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老人则分享人生经验;活力老人自愿奉献,加入银龄服务队,发挥自身特长为其他行动不便的老人甚至全社区居民提供服务。这种跨年龄的交流打破了固有代际隔阂,让我感受到社会和谐的另一种可能。但现实中,如何扩大参与群体、形成可持续的循环,仍需政府、社区、公益组织等多方联动,提供政策支持、资源整合和宣传引导。这次实践不仅让我提升了沟通能力和同理心,更让我重新审视“养老”的意义。老龄化不仅是社会问题,更是每个人都将面临的课题。志愿服务中,我从老人身上学到了豁达的人生态度,也意识到我们所调研的养老模式在技术、政策支持等方面的不足。未来,我也希望能结合专业特长,促进时间银行相关养老模式落地生根,为养老创新贡献更多切实的解决方案。

温暖的社区是共同的家​

互助的故事在时光里发芽​

“时间银行”的种子已播下​

正在邻里的守望中生长​

书写属于银发岁月的幸福篇章

供稿丨中央财经大学“时光守护者”青年实践团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宋国奥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4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