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0日—7月25日,阜阳理工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三下乡”支教团队深入安徽广德市红色城市驿站,开展为期五天的“皖韵润学心,广德传薪火”主题支教活动,通过多元课程和特色实践,助力广德市红色城市驿站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德智体美共进,赋能未来绽放
支教团队发挥专业优势,以“四育”为核心,制定一套“启智润心”的课程。以“四育”中的“智”为出发点。在数学的课堂上,以培养数学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为核心,引导同学们探索数学的奥妙,比如用“扫雷”和“数桥”锻炼孩子们的思维力。在语文的课堂上,以语文的语言感知力和思辨能力为主体去探索文字魅力,比如用“成语接龙”去锻炼学生们的语言感知力,学生们都抢答去接龙。在英语的课堂上,以英语的语境理解力和表达力为主体去领略语言风采,比如用日常的颜色去引出颜色单词去锻炼语境理解力。课堂上的每一次互动都迸发思想的火花,每一次实践都让理论与创新碰撞出灵感。
▲图为团队成员教授英语课 姚硕博 供图
与此同时,团队不仅深耕课程设计,更为重视和培养孩子们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以“美”育人,团队组织和设置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了解到“竹”是广德市的文化传承载体,于是团队还设置了“手工竹编”课,让同学们感受传统工艺魅力,增加文化认同。在课堂上,同学通过自己心灵手巧的小手,将一条条的竹条编织成活灵活现的竹船。此外,团队还侧重培“德”铸魂,组织了红色爱国课程。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分发红色小国旗,通过讲述红色文化,观看红色爱国影片、讲述革命故事等,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涵养品德修养是德育的重要实践。团队以强“体”健心,设置了安全教育课程。去讲述如何去安全饮食,保障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为体质发展奠定基础。在本次支教活动中,心理教育课成为最具特色的一环。深知,在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可能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因此,希望通过这门课程,引导学生们以健康的心态拥抱童年,快乐成长。在课堂上,团队老师去讲述“如何去做情绪的主人”,还通过曼陀罗治疗法去帮助同学们调节不好的心情。团队老师运用游戏互动、情景模拟等生动形式授课,引导学生们探索未知世界。
▲图为团队成员教授爱国教育课 姚硕博 供图
探秘广德竹展馆,纵览近年发展观
除了在课堂上的教学,在支教团队的最后一天,周老师有幸邀请团队和红色城市驿站志愿者一起去参观广德市的“甘溪会客厅”和“一地六县”。踏入“甘溪会客厅”一刻,最先攫住目光的便是那些竹扇,每一把都带着竹子独有的风骨。这般精雕细琢,早已超出了“美”的范畴,倒像把古人的智慧藏入了扇中。在看到竹子的千种万样,不仅感叹一颗竹子的魅力,广德市传统文化的魅力。再去了广德市“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合作区规划馆、企业及生态园区,了解区域协同发展成果,感受绿色产业活力。队员们不时发出赞叹,对广德市的发展充满感慨。此次的参观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长三角一体化的实践成效,为理论学习积累了生动素材。
▲图为团队成员与广德市红色城市驿站志愿者在“一地六县”大合照 肖轩 供图
离别之际,一场“欢送仪式”成为团队最后的告别。在欢送仪式上,队长放映了这一周的点点滴滴的照片剪影的视频,学生们看着这些回忆,衣角被泪水打湿,一幕幕的照片在大脑中回忆。团队准备的那些小礼物,成了孩子们回忆起这次旅行时,最鲜明的印记。每当想起这段旅程,那些小物件总会先跳出来,带着当时的笑声和阳光,一下子就把记忆拉回那个热闹又开心的时刻。最后,只能用一张大合照去记录一周的回忆了,大合照的快门声落下时,没人立刻松开相握的手。前排的孩子踮着脚往镜头里挤,鼻尖还沾着没擦净的泪痕,却努力咧开嘴,绽放出最灿烂的笑容;后排的队员半蹲下来,悄悄揽住身边孩子的肩膀,指腹蹭过他们被泪水打湿的发梢。
▲图为团队成员、广德市红色城市驿站志愿者、学生们大合照 肖轩 供图
“在支教的这段时间里,大家一起进步,一起成长,也许教育本质就是‘用户一棵树摇动了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团队队长姚硕博最后的结束语。
回顾这次支教活动,阜阳理工学院“三下乡”团队也是收获满满。他们不仅为孩子们点亮了求知的灯塔与成长的希望,更在扎根大地的实践中磨砺了意志、增长了才干。往后,他们会始终坚守“扎根基层、点亮梦想”的初心与使命,让善意的星光照亮更多角落,用实际行动为乡村的振兴与未来的绽放,注入属于青年的蓬勃力量。
(通讯员:朱子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朱子军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