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蔡钰婷)七月的旬邑,暑气渐浓,西安培华学院心愿入乡、关爱入户志愿服务队的 8 名大学生志愿者,带着满腔热忱奔赴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城关街道崔家河村及崔家河社区,开启为期十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他们以关爱留守儿童为核心,通过课堂教学、物资捐赠、入户走访、科学实验、红色研学等多样形式,为乡村的夏天注入了青春暖流。
禾苗小课堂开课
7月4日,崔家河社区的教室里热闹非凡“禾苗小课堂”正式拉开帷幕。志愿者们不仅准备了绘画、故事分享等趣味内容,更结合生活实际,为孩子们带来了“食品配料表解读”和“交通图标识别”的实用课程。
“大家看这个薯片的配料表,这里的‘反式脂肪酸’要少吃哦。”志愿者小范举着包装袋,用卡通图片讲解哪些成分对身体有害。在交通图标环节,志愿者们画出红绿灯、斑马线的图案,模拟“过马路”游戏,让孩子们在互动中记住“红灯停、绿灯行”的安全准则。课堂尾声,志愿者把小朋友们绘画的安全图标和健康食品的画作贴满墙壁,像一面面小小的“成长守护墙”。
▲图为志愿者为小朋友送上小礼物
▲图为志愿者团队与小朋友们合影留念
爱心衣物接力
7月5日,志愿服务队联合社会爱心人士在崔家河村委会广场搭起“爱心驿站”。志愿者们提前将捐赠的衣物分类消毒,按年龄、性别整理成“暖心包裹”,粉色的连衣裙、蓝色的运动服、厚实的外套整齐排列,像一片彩色的海洋。
志愿者们和爱心人士一起,耐心地帮孩子们挑选合适的衣物。“这件衣服真好看。”一个小女孩穿上新衣服,开心地转了个圈。两天时间里,一件件带着爱心的衣物送到了孩子们手中,不仅温暖了他们的身体,更温暖了他们的心灵。
▲图为志愿者和家长为小朋友挑选衣物
入户走访初体验门
7月7日,志愿者与爱心人士组成“关爱小分队”,踏着露水走进留守儿童家中。每到一户,大家都和孩子及其监护人亲切交谈,了解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在一个留守儿童家中,志愿者看到孩子正在认真地写作业,便坐在旁边陪他一起学习,还帮他解答了几道难题。其他成员则和孩子的奶奶聊起了家常,询问家里的情况。
▲图为志愿者与爱心人士一同入户走访
师生同行深走访
7月8日至10日,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志愿者们继续入户关爱留守儿童。指导老师告诉志愿者们:“要多和孩子交流,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和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
志愿者们按照老师的指导,和孩子们一起玩耍、聊天,仔细记录下他们的需求。有的孩子想要一本字典,有的孩子想要一个足球。志愿者们一一记下,承诺会帮他们实现心愿。在走访中,志愿者发现一个孩子的学习环境不太好,便和社区沟通,为孩子改善了学习环境。看到孩子在新的环境里认真学习,志愿者们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图为与指导老师深入走访留守儿童家中
▲图为志愿者和小朋友一起拼接积木
科学实验乐翻天
7月11日至12日,社区活动室里,食物、烧杯与孩子们的笑脸相映成趣。“大家看,高锰酸钾遇到维生素 C 会变色哦!”志愿者举起试管,紫红色液体逐渐褪去,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呼。在非牛顿流体实验台,孩子们把手伸进土豆淀粉溶液,发现“用力拍会变硬,轻轻摸会变软”,立刻玩起“拍打游戏”。
两天里,孩子们不仅亲手完成实验,还得到了志愿者制作的“科学手册”,上面画着实验步骤和趣味问答。通过这两个实验,孩子们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图为志愿者和老师制作高锰酸钾氧化还原实验
▲图为老师为小朋友们讲解非牛顿流体实验
红色研学守初心
7月13日,烈士陵园内,苍松翠柏环绕,听着讲解员讲述旬邑起义中的故事,缅怀他们的英勇事迹。在陕北公学旧址,泛黄的教材、褪色的军装静静陈列“当年学员们在窑洞上课,条件艰苦却斗志昂扬。”听着讲解员的介绍,仿佛回到了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志愿者小张感慨地说:“革命先烈们为了国家和人民,付出了太多,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定要珍惜当下,努力学习,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为志愿者们参观陕北公学旧址
▲图为志愿者与指导老师在烈士陵园留念
十天的实践转瞬即逝,志愿者们带着孩子们的画作和满满的回忆返程。从课堂上的欢声笑语到走访时的贴心陪伴,从科学实验的惊奇到红色教育的震撼,志愿者们用行动证明:关爱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细水长流的坚守。他们约定,将持续关注旬邑的留守儿童,让“心愿入乡、关爱入户”的承诺,在乡村大地上绽放更绚烂的光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蔡钰婷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