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31日讯(通讯员:王秋玉 舒雅琴 冯韵霖 王馨怡)7月上旬,在张居正社区服务中心,长江大学长青艺梦志愿服务队在杨锐老师的带领下,正式开启了暑假爱心托管班第一周的精彩旅程。他们精心打造的特色漆艺体验课程,将跨越千年的荆楚漆器文化以创新形式带进社区课堂,为孩子们的假期增添了独特的艺术特色。
图为开班首日长青艺梦服务队志愿者进行开班仪式。
粘土塑古韵:非遗漆器焕发童趣新生
在“漆器耳杯巧手制”课堂上,志愿者们以荆州楚汉漆器为灵感,带领孩子们制作耳杯。老师先介绍耳杯“椭圆杯身+对称耳柄”的经典结构,再讲解古“以器载礼”的设计理念。在手工环节中,孩子们运用五彩斑斓的超轻粘土,揉捏塑形、精心装饰,一件件虽稚拙却古意盎然的“漆耳杯”逐渐成型。稚嫩小手抚过模拟的器型纹路,传统工艺的智慧悄然浸润心田。
图为小朋友们漆器耳杯作品展示。
纸盒变珍宝:创意实践点燃艺术火花
紧随其后的“漆器盒子DIY”环节,更是创意迸发的舞台。平凡的纸质包装盒,在孩子们手中经历华丽蜕变。裁剪、拼贴、涂绘、点缀亮片与金线……一系列思妙想之下,质朴的纸盒幻化出漆器特有的流光溢彩,成为独一无二的“漆艺”收纳盒。每一道工序都凝结着专注,每一次点缀都闪耀着创造的喜悦,古老漆艺的华彩在当代童趣中焕发新生。
图为小朋友漆器盒子作品展示。
学科巧碰撞:麋鹿课堂播撒科学种子
托管班开课首日,便迎来一场别开生面的学科融合盛宴。长青艺梦志愿服务队与长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同学紧密携手,共同为孩子们奉上“探秘湿地精灵——麋鹿”的科普启蒙课。生科院的“小老师”们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展示,揭开了“四不像”麋鹿的神秘面纱——讲述其跌宕起伏的种群传奇,解析其独特奇妙的生理构造,阐释其在湿地生态中的关键角色。孩子们睁大好奇的眼睛,踊跃提问,保护珍稀物种、守护共同家园的种子悄然播撒心田。这场艺术与科学的精彩碰撞,为托管班伊始就注入了强烈的探索求知氛围。
图为志愿者对麋鹿进行讲解。
“艺术学院的同学们设计漆器制作课程,是希望孩子们在亲手触摸和创造中,感受家乡深厚的文化根脉,”杨锐老师阐释课程初衷,“而与生科院的联动,则为他们打开了认识自然、热爱科学的另一扇窗,让托班的内涵更加立体丰满。
图为志愿者指导小朋友做手工。
本次爱心托管班将持续数周,除特色漆艺工坊与科普课堂外,课业辅导、阅读分享、趣味体育等多元化内容也将陆续展开。活动不仅切实缓解了社区双职工家庭暑期“看护难”的痛点,更搭建起高校青年反哺社会、大学生与社区儿童教学相长的坚实桥梁。当非遗的种子在童心中扎根,当科学的星火在探索中点亮,长江大学学子们以热忱与智慧,在这个盛夏为张居正社区的孩子们编织了一个安全、充实、充满文化魅力与科学奇趣的假期乐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秋玉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