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盛夏的蝉鸣萦绕开化的绿水青山
当青春的步履丈量乡村的阡陌田野
一场以“共同富裕”为课题
以“心理服务”为画笔的实践画卷徐徐展开
7月5日至14日,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星火接力·心越山海”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衢州市开化县,开展为期十天的社会实践,以专业心理学视角探寻共同富裕的“心”密码。
深研乡情以解码共富新图景
实践队紧扣“心理视角解码乡村振兴”主线,足迹遍布开化县8个特色村落(密赛村、桃溪村、金星村、下淤村、柴家村、田畈村、龙坑村、卫枫村)及龙顶、元启2个社区。队员们深度访谈7位村支书,记录乡村治理实效、产业瓶颈与村民心理需求。
调研中,队员们见证了金星村“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蝶变,解析了密赛村“文武治村”的智慧,追踪了田畈村“清水鱼研学”引凤还巢的故事,聚焦了卫枫村“多元种植+技能培训”的扶志实践。在社区,系统梳理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群体的心理服务需求,累计收集有效问卷330余份,为研究奠定坚实数据基础,勾勒出开化“物质共富”与“精神富足”协同发展的生动轮廓。
童心育蕾以专业赋能护成长
实践队充分发挥心理学专业优势,在开化县龙顶社区、元启社区精心打造15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惠及1-6年级儿童375人次,以专业之光照亮童心成长之路。队员们以爱迪生发明灯泡等励志故事为载体,运用认知重构技术,引导儿童科学认识挫折,提升心理韧性;创新运用“哪吒”形象隐喻故事疗法,结合情景模拟、互动游戏等团体辅导技术,传授尊重包容的社交技能;设计“拍拍生命”等体验式游戏,巧妙融入生命教育知识。
治理解码以心理视角见温度
从心理学视角审视乡村治理,实践队探索了乡村治理的温度密码与共富成色。密赛村的“党员联户”与“文明体检”机制,不仅提升治理效能,更以“被关注”的心理体验增强村民归属感;桃溪村老年食堂的精准帮扶,传递出“一个不落”的民生温度,纾解了弱势群体的心理焦虑;柴家村“共富食堂”的烟火气与“红色研学”的文化认同,共同编织了积极的社区心理支持系统。田畈村的“儿童之家”与文化礼堂,成为留守儿童与193名空巢老人不可或缺的情感驿站与精神家园;龙坑村党员调解小组的“耐心倾听”,则是对村民情绪的专业疏导。这些实践有力凸显心理关怀在提升治理效能、促进精神共富中的关键作用。
青春答卷以星火聚力助振兴
十日深耕,硕果盈枝。实践队系统整合调研数据与心理学理论,聚焦乡村心理服务体系与治理心理机制,凝练形成3份专项调研报告,探索适宜乡村开展儿童成长支持、老年心理守护与家庭沟通促进的实践路径。
从15节心育课的温暖陪伴到8村2社区的调研足迹,从治理模式的“心”解读到实践成果的“实”转化,“星火接力·心越山海”实践队以行动证明,青春力量既能丈量乡村发展的现实肌理,更能触摸人心深处的温暖脉动。
星火接力,其华灼灼。实践队播下的“心育”种子在开化扎根。“星火”的意义,在于将心理学的专业光芒融入乡村发展的血脉经络,让共同富裕的宏伟叙事,在万千心田间生长出温暖而持久的力量。
文:徐金灵 侯婍妙 万劭阳
图:李佳璇 王晨伊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晨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