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31日讯(通讯员 李珊、王迪) 近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以“五育并举”呵护儿童成长,“老幼接力”守护非遗文脉——探索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与教育发展的现实路径——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枫火暑期社会实践团去往河滨路社区的公益课堂给孩子们辅导作业,用耐心与智慧搭建起一座知识的桥梁,让这个夏天充满了成长的喜悦。
▲图实践团成员与孩子共读红色经典的照片
在辅导课业前,实践团的成员们总会先留出一段时光,和孩子们围坐在一起翻开经典读物,进行学习。慢慢地,孩子们会在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
课业辅导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陪伴。实践团成员们发现,社区里不少孩子是留守儿童,暑假里常独自在家写作业。为此,他们特意开辟了“一对一答疑角”:有的志愿者在纸上给孩子演示几何图形;有的志愿者陪着爱画画的孩子,把作文里的句子变成一幅幅连环画。那些曾经干巴巴的描述,在这样的互动中变得鲜活起来。
▲图为实践团成员辅导孩子课业的照片
面对基础薄弱的孩子,实践团成员们曾有过担心讲不透的焦虑。后来他们发现,孩子们不是学不会,而是没找到兴趣点。于是有人把数学题编成“超市购物”“分糖果”的小故事,用社区里的长椅、台阶当“教具”,让抽象的数字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场景。
▲图为实践团成员辅导孩子作业的照片
正如社区负责人所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种。”为了让火种持续燃烧,志愿者们还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整理出《暑期学习手册》,里面既有基础知识点梳理,也有“如何查字典”“错题本怎么用”等学习方法,更留了空白页让孩子们记录“每天的小发现”。夕阳西下,河滨路社区的教室里,桌椅被整齐地摆好,那些被解答的难题、被点亮的眼睛、被珍藏的约定,都在诉说着:青春的力量或许微小,却能在孩子们心里种下热爱的种子,而这些种子终将在岁月里发芽,长成照亮未来的光。
这些伏在桌前的身影,这些笔尖划过纸张的声响,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辅导”二字。它是把知识的种子播进乡土,让成长有了更坚实的根基;是用青春的温度焐热童心,让渴望有了被回应的笃定;更是在孩子们心里悄悄埋下一颗种子——知道有人在远方记挂着他们的成长,知道努力的路上从不孤单。当多年后,这些孩子回望这个夏天,或许会忘记具体的公式与字词,却一定记得有群大哥哥大姐姐曾蹲在他们身边,用耐心告诉他们:远方有光,脚下有路,而他们值得被认真托举。这,便是三下乡课业辅导最绵长的意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