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经管学子暑期“三下乡”:以青春之力绘就生态振兴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07-31 10:0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金旭   阅读 5.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31日讯(通讯员 张金旭)

东林经管学子暑期“三下乡”:以青春之力绘就生态振兴新图景

作者:张金旭

这个夏天,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三支实践团队怀揣使命,奔赴祖国北疆与乡村大地。他们深入漠河的林海雪原、根河的冷极秘境以及哈尔滨双城区的现代牧场,在实地调研中探寻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之道,用专业知识为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注入青春动能。

青衿致远队:漠河边疆行,感悟振兴与家国

7月中旬,林海寻踪-青衿致远实践团在指导老师姬梓乔的带领下,踏上漠河这片极北之地。7月16日上午,团队在北极村与村党委书记展开深入访谈。泛黄的老照片里,当地曾以渔猎、伐木为生的艰苦岁月历历在目;而如今,依托“最北IP”,旅游、文创、研学产业蓬勃发展,“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此得到生动诠释。从传统营生到特色产业,北极村的蜕变正是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的鲜活样本。

当天下午,实践团开启“极北印记”探寻之旅。村史馆里的老物件诉说着边疆变迁,最北哨所的岗哨见证着军人坚守,中俄边境的界碑彰显着国家主权,最北邮局的明信片承载着远方思念。站在祖国版图的最北端,极北风光尽收眼底,团队成员对“家国”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民族自豪感与国家认同感油然而生,爱国情怀深深镌刻于心。

(打卡参观标志性地标)

7月17日,团队走进大兴安岭五·六火灾纪念馆。详实的灾难纪实影像、触目惊心的实物展品,以及幸存者的亲身讲述,将1987年那场森林大火的惨痛过往与重生历程清晰呈现。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纪念馆不仅是铭记伤痛的载体,更是传承大兴安岭人民团结抗争、涅槃重建精神的阵地,它时刻提醒着人们要敬畏自然、守护家园。

此次漠河之行,让团队成员深切体会到:唯有亲临边疆,方能理解坚守的意义;唯有投身家国建设,方能彰显信仰的力量。他们表示,将以担当为帆、以行动为桨,在边疆发展中勇担使命。

冷极林海调研团:根河探转型,智解生态经济难题

7月6日至9日,“冷极林海调研团”在指导老师解盛帅的带领下,深入内蒙古根河市及好里堡林场,探寻从“木头经济”到“生态经济”的转型密码。根河森林覆盖率高达92.6%,被誉为“中国冷极”,这里的转型实践充满挑战与机遇。

7月7日,团队在根河森工公司聚焦转型实践与挑战。工作人员展示的“森林眼”监测系统,近日成功预警并迅速扑灭一场雷击火,保住大片森林;湿地公园的监测设备则有效追踪棕熊等动物轨迹,实现生态保护与人员安全的双向保障。但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职工平均年龄偏高、人才流失制约着新技术应用;林下经济中,中草药种植存在土地闲置期长、利用率低的问题;驯鹿、梅花鹿养殖面临近亲繁殖导致的种群衰退;生态旅游虽有“中国冷极”等IP加持,却易受外部环境波动影响。

针对这些难题,团队发挥专业优势,提出系列解决方案:利用AI精准匹配人才库,推送返乡方案破解人才困局;设计智能轮作模型,在中草药秋收后播种绿肥,提高土地利用率;通过AI建立基因组库并搭配智能项圈,预警规避鹿类近亲繁殖。根河森工公司党办主任吴迪对这些建议高度认同,表示将持续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让百姓共享“生态红利”。

7月8日,团队调研内蒙古北方神桦桦树汁有限公司这一林下经济标杆企业。董事长程安源带领师生考察生产车间与化验室,核心车间的0.2微米纳米膜过滤技术让人眼前一亮——这项常温物理阻菌技术,能让极地桦树汁常温保存12个月,核心营养留存率超95%,锁住了“极地黄金”的品质。但企业也面临三大困局:采集后6小时内易变质,传统高温灭菌损失40%营养;20人团队仅能支撑30%设备产能,柔性线实际日处理量远低于理论值;行业内38%企业菌落超标、53%虚标原汁含量,市场标准混乱。

(冷极林海调研团观摩桦树汁化验室)

团队针对性提出系统性方案:推进技术迭代,优化纳米膜技术并建立超高压灭菌室;打造智慧生产线,分离汁与酒生产,联合东林设立“寒地生物实训基地”培养专业技工;构建“三位一体”品牌战略,规范市场秩序。程安源董事长对方案高度肯定并予以采纳。

同日上午,团队还深入根河林业局病虫害防治站。队员们身着橙色野外服穿行林间采集病叶枯枝,在实验室通过显微镜观察松针红斑病菌丝体。技术员李彦军介绍,松材线虫病、稠李巢蛾、落叶松毛虫等是林海健康的重大威胁。针对复杂地形下人工巡护低效的问题,团队建议引入常态化无人机巡查与AI识别技术,利用多光谱影像和深度学习精确定位病树,实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

7月9日,团队将调研成果转化为“绿色思政课”,走进海拉尔第三中学。东林学子讲述“鹤魂精神”,分享根河林下经济借力电商“点绿成金”、智能系统守护生态的案例,让中学生深刻感受生态文明的厚度。海三中教务主任梁艳坤评价:“这样的思政课有价值,把国家战略转化成了学生爱看的教材。”

牧碳先锋调研队:双城探绿链,共绘低碳共富图景

7月12日,牧碳先锋调研队在指导老师聂英男的带领下,再次奔赴哈尔滨双城区,聚焦现代牧场全产业链的低碳实践、生态保护及对周边乡村的经济带动作用。

团队先后走访现代牧业公司总部、草料场、生产车间及养殖基地。在生产车间,现代化加工流程井然有序,企业负责人介绍了节能降耗、资源循环利用的探索成果,表示将持续优化生产环节以提升低碳运营水平。在养殖基地,工作人员详细讲解了动物健康管理与粪污处理的实践措施,双方就如何进一步提升生态效益展开深入探讨。

(牧碳先锋调研队参观草料场)

为了解牧场与周边社区的互动,团队深入附近村庄,与村民、工人广泛交流。村民们分享了与牧场合作的经验,畅谈牧场发展对当地经济、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宝贵建议。调研队认真记录,承诺在后续报告中反馈。

此次调研让团队对双城牧场的低碳发展路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他们将系统梳理牧场在循环农业、能源利用、社区协同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形成可推广的案例经验,通过宣讲会、研究报告、科普内容等方式分享推广,为低碳发展与生态保护贡献力量。

这个暑期,东北林业大学的三支实践团队用脚步丈量大地,用智慧破解难题。从漠河的边疆振兴到根河的生态转型,再到双城的低碳实践,东林学子将“学参天地,德合自然”的校训精神融入实践,把青春的论文写在祖国的绿水青山间,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与使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金旭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7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