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工学子探秘古村落,挖掘生态康养智慧

发布时间:2025-07-31 09:0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宇婕   阅读 3.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31日讯(通讯员 李宇婕 陈先铃 韦玉柳)2025年7月11日,桂林理工大学商学院“溯源漓江文化根脉,赋能康养产业新篇”实践团队赴全州大碧头古村落开展专题调研。实践团队聚焦漓江流域传统养生文化与现代康养旅游的深度融合,通过实地考察、文化体验,居民访谈等方式,探索“文化传承+生态康养”模式对乡村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为桂林地区文旅康养产业链创新发展提供实践依据。

坐落于湘桂走廊北端的全州大碧头古村落,依山傍水而建,五百余年的历史积淀让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浸润着养生智慧。这里凭借“活态传承”的独特模式,吸引了众多追求健康生活的游客。漫步于青石板路,游客既能体验古法药膳制作、山泉茶道等传统养生项目,又能参与现代温泉理疗、药浴体验等康养活动。让每位来访者都能在古今交融中,切身感受漓江流域养生文化的独特魅力,为“生态康养”的乡村振兴模式提供了生动实践。

碧头古村探养生密码

行走在古村落的小路上,青石板路仿佛被岁月磨得温润,踩上去便漾开细碎的声响,像是古村在轻轻哼着经年的调子。两侧的老屋披着黛色瓦檐,墙缝里钻出几丛青苔,在风里软软地晃。阳光穿过层叠的檐角,在地上织出明明灭灭的光斑,恰好落在门楣上褪色的木雕花纹上,像指尖抚过岁月的褶皱。

实践团成员深入走访后发现,大碧头古村长寿老人占比显著高于周边地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作息、优质的生态环境、健康的饮食结构与积极乐观的心态,固然是村民长寿的基石,但更深层的“养生密码”,在于古村与大碧头景区探索出的“保护-开发-民生”三位一体的共赢模式,而这正是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通过采访当地村民,实践团成员了解到康养度假区的运营并非与村民割裂,而是构建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村民除了获得老屋的租金或入股分红,还能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到康养产业中:有的村民成为度假区的保洁员、讲解员,实现“家门口就业”;有的利用自家菜园种植的原生态蔬菜,为康养餐厅供应食材,拓宽收入渠道;还有的传承了传统手艺,在度假区开设手工作坊,让非遗技艺成为吸引游客的“活名片”。这种模式下,村民的收入不再局限于传统农耕,而是与古村的发展深度绑定。数据显示,自康养项目运营以来,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幅显著,“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成为大家的共识

碧溪甘泉润康养新篇

实践团成员来到一条溪流旁,这里的溪水宛如一面崭新的镜子,澄澈如琉璃,平滑如砥,将溪边葱郁的绿树、湛蓝如宝石的天空以及悠悠飘荡的白云都完美地倒映其中,毫无杂质,水底圆润的鹅卵石、摇曳的水草皆清晰可辨,似在无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通过访谈这里的村民,实践团成员了解到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这里的泉水甘甜可口,村民们不仅可以直接饮用泉水,还可以将其用于泡制当地特产的野生石斛、金银花等药草,形成独特的养生智慧。如今,度假村也巧妙利用这一自然资源,开发了山泉茶道、药浴体验等项目,让游客在品味甘泉的同时,感受传统养生的魅力,也绘就了当地康养新篇。

青春奔赴乡土,产业激活生态。此次调研,让实践团成员深知康养产业发展要立足地域、依托生态。大碧头古村“古村落保护+康养产业”融合模式,正以活力与前景,为乡村振兴注动能。桂林理工大学实践团队将继续深耕,以青春助力,书写生态与产业共兴新篇。(牙桂源、刘小宁、敖香艳、江欢凤、李宇婕、马音词、钟慧思、杨林浩、陈先玲、韦玉柳、韦吴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宇婕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9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